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5-05-18 14:03近日,大關(guān)縣群眾張君(化名)在昆明順利完成286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的捐贈,成為昭通市第42例造血干細胞成功捐獻志愿者。這一袋承載著生命希望的“火種”,為遠方素未謀面的患者點燃了生的希望。張君以平凡之軀踐行非凡善舉,用無私奉獻詮釋了人間大愛,不僅展現(xiàn)了新時代公民的社會擔(dān)當,更為社會傳遞了溫暖人心的正能量。這一善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實踐,彰顯了中華民族守望相助的傳統(tǒng)美德。
個人抉擇,是對生命至上理念的深情告白。在物質(zhì)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張君的選擇具有特殊示范意義。當面對“捐或不捐”這個生命倫理命題時,他沒有絲毫猶豫,用實際行動給出了最堅定、最溫暖的答案。從登記成為志愿者,到高分檢測、全面體檢,再到最終入院捐獻,每一個看似尋常的環(huán)節(jié),卻都展現(xiàn)出他對生命的敬畏與守護。“白血病患者的家庭要經(jīng)歷兩次天塌般的絕望,第一次是確診時的無助,第二次是配型失敗時的絕望。太多生命,就這樣在等待中凋零。”張君樸實的話語中,滿是對生命的悲憫與共情。正是這份感同身受的善良,讓他無懼過程中的重重考驗,將捐獻承諾踐行到底。這份承諾,不僅是彰顯無私的奉獻精神,更是對 “生命至上” 理念最有力的詮釋,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光芒。
善舉如春風(fēng)化雨,傳遞著社會文明的溫暖與力量。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目前有超400萬白血病患者,且這個數(shù)字正以每年3萬至4萬的速度遞增。對于這些在生死邊緣掙扎的患者而言,造血干細胞移植是重獲新生的希望之光。然而,據(jù)中華骨髓庫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雖已有362萬人份的庫容,但非血緣造血干細胞捐獻僅2萬例,與實際需求相比仍有較大缺口。在十萬分之一的非親緣骨髓配型成功率面前,每一份捐獻承諾都承載著生命的重量。張君的善舉就像寒冬里的暖陽,不僅為患者點亮了希望之光,也向社會傳遞了一種積極向上、互幫互助的正能量。這種“看得見的榜樣”無疑是最好的宣傳案例,會讓更多人了解造血干細胞捐獻的意義和過程,消除大眾對捐獻的認知誤區(qū)和恐懼心理,喚醒更多人的公益意識。
當善舉被看見、被傳遞,公益的種子便會在更多人心中生根發(fā)芽;當越來越多的人像張君一樣,將公益參與視為公民的應(yīng)盡之責(zé),我們的社會就能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良性循環(huán)。無論是登記成為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還是參與其他形式的公益活動,每一點滴善意的匯聚,終會形成改變社會的磅礴力量,讓互助互愛的文明之光,照亮更多等待希望的生命。
作者: 胡聲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