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18-06-25 18:42◆記者 莫娟
他在田間揮灑汗水,將青春奉獻給土地;他為農民搭建科技橋梁,為農民送來新品種、新農藝;他為了農民增收致富日夜奔忙,農民的笑臉是給予他的最高勛章。躬身碧野,耿耿初心,他就是昭陽區(qū)植保植檢站農技推廣員李平松。
黝黑的臉頰,中等身材,歲月的年輪深深地刻在額頭上,1991年8月,李平松從昭通農校畢業(yè)后分配到蘇甲鄉(xiāng)農科站從事植保工作再到昭陽區(qū)植保植檢站任職,始終沒有離開過農業(yè)崗位。作為農民的兒子,李平松從小就深刻體會到吃不飽的滋味,他深知農民的辛苦、農業(yè)的薄弱和農村的困難,始終懷有對農村、農業(yè)和農民的深厚感情。“當初選擇學農學專業(yè)是因為我喜農,愛農,能夠把所學的專業(yè)結合生產(chǎn)實踐開展工作。小時候家里和周邊的鄰居經(jīng)常是這季的糧食吃了接不上下一季的糧食,從小深知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不易,感受到農民的貧困和對科學技術轉化為財富的熱切渴望,能夠幫助他們在僅有的土地上增收致富是我最大的欣慰。”李平松說。
這一干就是二十七年,李平松幾十年如一日地進村入戶進行植保技術指導和科技咨詢,觀察和治療的農作物病例不計其數(shù),跑遍了全市所有的村、組,足跡遍及田間地頭。有時,一天就要跑近幾個鄉(xiāng)鎮(zhèn),累得像散了架一樣。他只是淡淡地說:“這是我的本職工作,平凡而普通,只要老百姓能增收能獲益,我做什么都是值得的。”
最讓李平松記憶猶新的便是90年代剛參加工作時,還在蘇甲鄉(xiāng)任職農技推廣員,那時桂花十社屬于苗族村寨,當?shù)氐睦习傩者€在以傳統(tǒng)的方式種植老品種包谷,每畝產(chǎn)量僅有300多斤,解決溫飽都是個問題。遇到大風災害天氣,包谷被全部吹倒,收成不但減少,甚至絕收。由于農民文化水平低,思想落后,經(jīng)濟不發(fā)達,在這種情況下,要推廣一項新技術很難。他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了不同的推廣方法,帶領他的團隊加大了科技培訓力度,不僅舉辦鄉(xiāng)鎮(zhèn)培訓班,還深入村組組織培訓、深入百姓家去解答疑難。通過大量的走訪宣傳推廣,在李平松和同事們的努力,桂花十社的農戶接受了玉米雜交良種覆蓋地膜技術,畝產(chǎn)達到了500多斤。
李平松專注于田間地頭,急農民之所急,想農民之所想。他不怕吃苦,帶領農科站技術人員奔走于全鄉(xiāng),為農戶推廣農業(yè)科技。讓農戶都能不同程度地掌握和接受所推廣的高產(chǎn)優(yōu)良品種、玉米覆膜技術、玉米單株定向密植技術、水稻寬窄行條栽技術、中低產(chǎn)田地改良、平衡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新品種、新技術。
幾十年和農戶打交道,不管走到哪里,一到村里或者田間地頭,老百姓都非常歡迎他的到來,都會親切的稱呼他“李技術員”。他走到哪里都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跟老百姓溝通,站在農戶的角度為他們著想,為他們講解新品種、新技術,不厭其煩的講解如何防止病蟲害、如何施肥打藥、如何做到高效低毒低殘。李平松說:“老百姓把我當兄弟一樣看待,我也把他們當親人一樣,我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幫助他們在土地上能夠有收獲。”
為了更好地服務于農民,夯實自己的理論基礎,他自學函授本科,一邊在實踐中摸索,一邊虛心向知名專家請教。把自己掌握的技術向廣大農民推廣。結合工作實踐,李平松在工作之余,撰寫《昭陽區(qū)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春播馬鈴薯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措施》等農業(yè)科技論文18篇發(fā)表在《中國植保導刊》《中國果菜》等國家級和省級核心期刊,供各級科技人員及廣大農戶借鑒和參考。2017年7月被云南省農業(yè)廳推薦為“全國最美農技員”候選人,2017年12月被昭通市人才辦列為“鯤鵬計劃”專家基層突出貢獻人才人選。
李平松熱愛本職工作,把所掌握的理論及實踐知識很好地運用到農業(yè)生產(chǎn),兢兢業(yè)業(yè),不計較個人得失,成長為一名優(yōu)秀的植保植檢農業(yè)科技推廣業(yè)務技術骨干,先后獲部、省、市、區(qū)級表彰獎勵18項次。他時常告誡自己,“我是農民的兒子,為農民、為農業(yè)、為農村做點實事是我應盡的職責”。在工作中,他努力做到以群眾滿意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