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18-07-04 15:52◆阿達色軌
在我的家鄉(xiāng)四川涼山深處,洋芋是土豆的代名詞。大人小孩無不熱愛這種食物。
看著那連塊成片的洋芋地,地面冒出尖尖的參差不齊的嫩芽,眼前就不斷浮現出兒時在洋芋地里割豬草,摘洋芋鈴,挖半夏的情景。家鄉(xiāng)有個種植習俗,老鄉(xiāng)不約而同地在一片地域上種植同品種的農作物。因為,每一個品種的成熟期不同,濕度需求也不同,在相同的地域種植一種作物,等下一季再換種其他作物,便于同時收獲,同時耕種,免去牲畜的破壞。遠處綿延起伏的山,在云朵纏繞及陽光的映照下朦朧神秘,近處是一條條細密的羊腸小道。鑲嵌在大山里的羊腸小道正像一株根莖相連的洋芋,看著那綠意盎然的洋芋地,思緒無法收回,只有放任飄遠。
炎炎夏日,相約同伴吆趕著牛羊來到山坡上,準備好鹽巴和辣椒粉,尋找一塊依樹傍水的草地烤洋芋,那種愜意至今讓人回味無窮。山下耕牛和羊群悠閑地吃草,山上成群結隊的伙伴嬉戲逗樂。玩到饑腸轆轆的時候,一組朋友撿拾干柴,像鉆進地洞的機敏靈動的野鼠,忽進忽出,不大工夫就撿拾了堆積如山的柴禾;一群朋友到山下洋芋地挖洋芋,像游擊隊,他們和老鄉(xiāng)打游擊戰(zhàn),時停時進穿梭不止。如果有大人在地里忙活,小孩們是不敢去挖的,他們潛伏在暗處,要等到大人走得遠遠的,才悄悄爬起來貓腰著身子走向洋芋地,沒有被發(fā)現就很慶幸了。萬一被發(fā)現了,也不要緊,沒有人會翻臉咒罵。大家都有一條共識,牧童餓了挖洋芋烤食,在純樸的農村里是不算偷的。
挖一簸箕洋芋,裝進彝族寬大的腰帶里,扛上山去,準備燒洋芋了。首先把洋芋上的泥揩干凈,攤平放在地上,上面架幾根粗木條,然后碼上細細的干柴,用樹葉或草引火燃燒,上面又放一層稍粗的干柴,最后在外圍覆蓋一層折來的枝繁葉茂的青樹枝。隨著一股濃煙升騰,只需要攀上一棵馬尾松,到高處唱一曲悠揚的山歌,觀望遠方那村莊,云彩,巖石和樹木。或者吹吹口哨,山里人說吹口哨就會來風,山風將火苗吹得哧哧爆響,等到這一次柴火燒成灰燼后,稍微歇息一至兩分鐘,讓火炭用余熱燜烤,直至火炭全滅成灰。再把烤成焦黑的洋芋翻一遍,墊一點柴灰,讓生的一面朝上,加上一層干柴,再蓋上一層青樹枝,就只管等著烤熟的洋芋了。等火燃盡時,用木棒將洋芋一一掏出,然后折一根青松枝,在烤熟的洋芋上使勁搧打,便成了黃澄澄的洋芋,讓人垂涎欲滴。燒烤后的洋芋,既保留了光鮮的色澤,又有綿軟而焦香的口感。吹吹拍拍,熱乎乎的便咽到肚里去了。
如今,在縣城的街角也能見到幾個阿媽蹲在街邊烤洋芋,香味撲鼻,色澤鮮美。但一吃卻沒有以前在山上自己動手燒烤時的味道,想必戀上的是那種自得其樂的痛快和樂趣。焦黃的洋芋,綿綿的口感,焦香的味道,蘸上辣椒粉和鹽,味道別提有多美了。吃上半飽后,不知不覺想喝水,抔上山澗中涓涓流淌的山泉一飲而盡,瞬間甘洌涌入全身,使人神清氣爽。這樣回到家里,縱使家中有美味佳肴,也是無動于衷。
如今菜式越來越多,既不缺色味俱全的肉食菜品,也不缺彝餐中暢銷的“煮土豆”這些原味食品,但是再也無法獲得少年時期放牧時燒烤的洋芋味道,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那嫩嫩的洋芋嫩芽,想象那豐收的洋芋地,那焦黃的烤熟的洋芋!
(四川省涼山州普格縣人,現在政府部門做文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