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18-07-26 09:50◆李云飛
民以食為天,沒什么比“食”還大。這是生命的維系,首先是“吃”,其次是“吃”什么,再次才是怎么“吃”。
走遍山南海北,這個“食”就是無處不在的商機,這個“天”就是大市場。我時常想起一首歌謠:一顆豆子圓又圓,推成豆花賣成錢,別看我的生意小,小小生意賺大錢。有了“吃出來”的鄉(xiāng)愁,也就有了各地的特色食品。解決“溫飽”的人,更多在追求“吃”什么和怎么“吃”。單“眾口難調”這一點,就足以讓從事“飲食”業(yè)的人琢磨一輩子,怎樣分人群,怎樣投其所好,怎樣做大產業(yè)。
昭通城有一家清真小吃,經營了20多年,由小到大,食客總是云集,有時去晚了,連餐桌都尋不到。為何這樣火爆呢?就三條理由:一是味道家常。從一個“小吃店”擴達到幾層樓的“大館子”,仍叫“小吃”,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小吃攤”。這個“小”竭力彰顯家常味,給人難磨滅的“香”味。比如,一般大館子都不賣“懶豆腐”之類的“百姓”菜,它卻“洋”的“土”的都兼顧,特別善于“撿漏”,盡力滿足食客各種需求。二是創(chuàng)新不丟“原味”。不少大館子,一創(chuàng)新就“變味”,味精、雞精像“不花錢”的猛放,搞得腥氣死了,吃啥子都一個味,吃一回怕一回,不想再去。三是薄利多銷。這一條非常關鍵,吃過的人都喊“便宜”,真的有“小館子的價格,大館子的享受”感覺,不火爆才怪。特別是,遏制公款吃喝后,這樣的餐館更成了大眾的好去處,花錢不多,吃得飽,吃得香,吃得舒服。一些人家包席,別的不去,就去這家“小吃”館。
年過半百的鄉(xiāng)下表舅,在我的“民以食為天”的啟發(fā)下,窮則思變,帶著老伴進了昭通城,做起“炸油糕”生意。這一“做”就是8年。表舅說,早幾年來就好了,他不僅還清了所有的債務,連鄉(xiāng)下的新房也蓋起了,還積攢了20多萬元。炸油糕很辛苦,趕早不趕晚,夜里4點就要起床做準備工作,天不見亮就要推出去賣,我很心疼。老兩口笑著對我說,苦什么?比種莊稼松活多了,只是熬眼,坐著就打瞌睡。老兩口計劃再干五年就不干了,回家養(yǎng)老。為了盡快找夠養(yǎng)老錢,他們又多了一項收入,現(xiàn)學現(xiàn)賣,推豆?jié){,炸油條,除掉開支,每月純收入一萬多元。
在我看來,餐飲業(yè)是最穩(wěn)妥的生意,抓住這個“天”,做好這個“食”,不求暴利,干凈衛(wèi)生,就會贏得食客青睞,走俏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