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日報
2018-08-27 14:59名氣僅次于海底撈、呷哺呷哺的成都火鍋品牌小龍坎,最近做起了茶飲生意。小龍坎新開的茶飲店名稱叫“龍小茶”,首店開在在成都錦江區(qū)大慈寺路,旁邊是CoCo都可的門店,“龍小茶”和小龍坎都是獨立的品牌,隸屬于龍坎火鍋的母公司——四川仁眾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龍小茶的裝修風格采用水墨山水的寫意畫風,藍底白字的門頭設計簡潔醒目,門店面積40平米左右。據網上流出的菜單顯示,餐品也以新中式茶飲為主,除了酸梅湯、雪梨水等和火鍋搭配著出現(xiàn)的消暑飲品,還有奶蓋茶,比如黑芝麻奶蓋、桂花奶蓋等,以及水果茶,客單價在12元-19元之間。龍小茶負責人曾透露這家店已經低調試營業(yè)3個月,客單價13元,營業(yè)額每周保持15%的遞增,店內獨創(chuàng)的招牌產品——仙子釀系列,點單率占到50%左右,第二家100平米以上的店已經在籌備中,預計在今年9月份開業(yè)。
而在小龍坎之前,已經有多家火鍋品牌瞄上了茶飲市場,比如呷哺呷哺的“湊湊”,海底撈也有店內自己調制的飲料。至于火鍋店為什么爭相進入茶飲市場,不是說火鍋生意不好了,而是他們實在不能放過這一增量,況且“餐飲”不分家,茶飲帶來的新消費場景也是火鍋店所訴求的。
火鍋一直是餐飲行業(yè)中的“吸金王”,據中國飯店協(xié)會發(fā)布2018中國餐飲集團百強榜顯示,火鍋餐飲集團營業(yè)額合計超過440億元,成都小龍坎火鍋僅居于海底撈、呷哺呷哺之后,排名第三。紅火的背后,火鍋行業(yè)在供應鏈、選址、人才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并且火鍋市場高度分散,以2017年收入計,中國火鍋市場的前五大經營者僅占總市場份額的5.5%。
相比于火鍋市場的紅利天花板,茶飲市場正在蓬勃生長,不少茶飲品牌通過輕食增加消費客群的粘性,也有不少火鍋試圖通過茶飲開發(fā)新的盈利渠道,吸引更多層次的客群,形成品牌矩陣。根據仁眾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所說,通過事先調研,茶飲市場潛在規(guī)模約為500億元,消費群體約為5億人,這是該公司進入該行業(yè)的直接和主要原因。
此外,茶飲的優(yōu)勢包括高毛利、高標準化、高成長性以及低技能要求、低固定資產,即使是“新手上路”也可以掌握一些門道,而在具有選址、供應鏈把控、人員培訓等基礎的火鍋品牌,做茶飲就更事半功倍。而和輕食不一樣,火鍋行業(yè)的用餐時間比較集中,茶飲品類可以利用彌補火鍋營業(yè)的其他時間的成本損耗,提高坪效,從而發(fā)揮出“1+1>2”的效果。
火鍋行業(yè)還有一個痛點就是“外賣”,無論外賣市場發(fā)展多么紅火,因為火鍋的固有屬性,很難嘗到這一塊蛋糕,海底撈曾經做過燒烤外送的嘗試,上線業(yè)務后就沒有了下文。火鍋品牌們急切需要多元消費場景的創(chuàng)新,招攬年輕人喜歡,盈利高又可以外送,同時還契合火鍋原來的消費場景的茶飲當然是其中的首選。
有數據顯示,呷哺呷哺旗下的湊湊,茶飲的銷售平均占比為18%,到了夏秋季,這一數據會升至22%。不過,與湊湊的“火鍋+茶飲”同店混業(yè)的路線不同,龍小茶走的是副牌模式,餐與飲各自分開,獨立品牌、獨立門店,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龍小茶,代表茶飲從充當火鍋品牌的“綠葉”變成了并駕齊驅的“紅花”,火鍋品牌們要借茶飲反哺品牌,割裂式的發(fā)展很容易陷入“兩頭挨打”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