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18-12-03 15:34◆昭通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忠華
院壩寬敞衛(wèi)生,門頭燈籠高掛,客廳里電視機、電視柜、沙發(fā)、茶幾、餐桌有序整潔,廚房中灶臺、廚柜、洗碗池、洗衣機、冰柜干凈明亮……
如果你來到這樣的人家,你會不會夸這家的女主人聰慧能干,是一把操持家務的好手呢?
如果你這樣想,那你就誤會了。這里,是綏江縣會儀鎮(zhèn)會儀村11組老光棍侯世銀的家。
看見有客人前來,侯世銀趕忙招呼,取出整齊擺放的干凈茶杯,給大家讓坐泡茶。
“你這家里太干凈了,感覺跟城里的賓館一樣哦!”會儀村黨總支副書記邱生學夸贊著侯貴銀。
“自從政府幫我建起了新房子,我買了新家具后,我都是這樣過日子的,窮,也要把日子過得干凈舒適嘛!”侯世銀憨厚地笑著說。
40多歲的侯世銀是會儀村11組的貧困戶,以前家里的房子破舊,老婆外出打工后就再也沒有回來,留下他、老母親和兒子三代人一起生活。因為對生活沒有信心,加之經(jīng)濟困難,家里經(jīng)常亂七八遭的。他也曾經(jīng)外出打工,由于沒有文化和技術,在外沒有掙到錢,只得回來艱難度日。
“是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改變了侯世銀和他的家。”綏江縣農(nóng)村信用合作社聯(lián)合社駐會儀村扶貧工作隊副隊長楊仕國說。侯世銀是楊仕國的掛包幫對象。
2016年會儀村啟動精準扶貧后,侯世銀被列為了農(nóng)村危房改造對象,有20200元的建房補助,還貸款了4萬元準備原基建蓋新房。他的哥哥和弟弟在外打工,聽說侯世銀要建房,也幫忙籌集了兩三萬元。有了資金,侯世銀在鎮(zhèn)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建起了80平方米的小平房,中間是客廳,左邊是兩小間臥室分別是自己和兒子居住,右邊是一間小臥室母親居住,相鄰的是廚房、衛(wèi)生間。
“他這個房子,你不要看它面積小,可是和城里的三室兩廳一廚一衛(wèi)一樣,功能齊全,使用方便。”楊仕國說。
“要不是國家政策好,我這種上有老下有小的困難戶,一輩子都不可能住上新磚房。”侯世銀感恩地說。現(xiàn)在,鎮(zhèn)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很關心他們貧困戶,經(jīng)常開會引導群眾要自力更生,要建設美麗農(nóng)村,要整治環(huán)境衛(wèi)生。他想,既然政府都這么幫助他了,哥哥、弟弟在外打工也資助他,他就要在家里照顧好老人和自己上中學的孩子,還要幫忙照看好哥哥、弟弟家的房子和土地,把一家人的日子過好。
走進侯世銀住的房間,除了干凈整治的床,有一個床頭柜和一個簡易布衣柜;走進他兒子的房間,有簡易書桌和一臺電子琴,旁邊還有一束塑料花,墻上貼有一張他兒子在中學獲得的獎狀。
“過年后,母親就被哥哥他們接到杭州打工的地方養(yǎng)老去了,兒子在會儀中學上初一,我是經(jīng)常一個人在家。沒有事,我就種種莊稼、果木和蔬菜,打掃一下衛(wèi)生,收整家里,一個人的日子,也要活得有精神,也要過得有滋有味嘛!”侯世銀笑著說。
站在近100個平方米的院壩里,溫暖的太陽照耀在大家的身上,一條大黃狗一直圍繞在侯世銀身邊嘻戲著。“現(xiàn)在的政策真是太好了,我們全家有醫(yī)保,老母親和兒子有低保,老母親有養(yǎng)老保險,這些補助一個月下來能有三四百元;兒子在初中有生活補助;民政所和村兩委有時還接濟我們一點,現(xiàn)在過日子基本沒有問題了。”
侯世銀說,他家房子背后有兩畝李子林,明后年投產(chǎn)后生活來源就更不愁了。“下邊這塊菜地,就是我的家庭菜園。”
放眼望去,壩坎下一塊近100平方米的菜園里,種有白菜、青菜、香菜、蘿卜和蒜苔、蔥、魚腥草、辣椒等蔬菜、佐料,另外還有30多株草莓。大家在感嘆這塊菜地的精小時,邱生學說:“你這小日子過得很精致哦!”侯世銀笑著說:“還行吧,一個人在家的生活,簡單!”
離開侯世銀家時,鎮(zhèn)村干部都夸他是一個愛干凈、懂生活的新型農(nóng)民,鼓勵他多想想掙錢的門道,可以到附近的農(nóng)莊去打工,將來可能還會娶上一個媳婦呢。
侯世銀笑嘻嘻地說:“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你們這些好干部。借你們的吉言,我也希望能娶上媳婦,過上更幸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