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19-02-01 10:19◆申時恒
小時候故鄉(xiāng)的年味是很濃的。
過了冬至,進入臘月,殺年豬的人家就逐漸多了,清早就聽到寨子里豬的嚎叫。數(shù)九天,冰天雪地,屋檐下掛滿了一排排晶瑩剔透、長短不一的冰凌。看殺年豬的人不少,大人小孩縮著脖子,袖著手。柴火把大鐵鍋里的水燒得滾開,幫忙的人捶豬、吹氣,把豬吹得滾圓,用開水把豬燙透、刮毛,把刮洗凈的豬用鐵鉤子倒掛在樹上開膛,砍肉的聲音響個不停。
年豬宰了,有的人家留一部分腌臘肉,賣一部分換幾個錢以備來年買化肥、糧食等。
數(shù)九天,起得晚。起床后,用火鉗把封煤爐的煤泥撬開,掏灰、加煤、燒洗臉水,灑水、掃地,把水缸的水挑滿。待爐膛火旺、藍色的火苗亂竄,就開始做點心。冬臘月的點心,炒面為主,用甜酒、糖水攪拌炒面,拌勻就能吃。吃完點心,沒出嫁的女子湊在一起做針線:用紙剪鞋樣、做鞋幫,抽麻線、納鞋底,用五顏六色的絲線做鞋墊。心靈手巧的女子,針腳緊,鞋底子結(jié)實,繡在鞋尖、鞋墊、手帕上的花呼之欲出。
逢太陽天,家家戶戶就用簸箕曬糯米面。午后,老年人扎堆在墻根腳曬太陽、吸旱煙、擺龍門陣、打瞌睡,偶爾拍拍簸箕,嚇唬覓食的麻雀。
快過年了,四面八方的土路上,是絡(luò)繹不絕的趕場人。挑擔的、背背篼的、提竹籃的……冬天,光禿禿的樹周堆著包谷草,樹枝上經(jīng)常有老鴰窩、喜鵲窩。下雪天,樹上的老鴰縮著頸項避寒。喜鵲不畏嚴寒,不甘寂寞地“喳、喳、喳”叫個不停。
我的家鄉(xiāng)趕場的地方叫堡子街,除一個供銷社和幾家本地人的鋪面,其他人主要是擺地攤,商品以農(nóng)具和生活日用品為主。年關(guān)近,街上的人接踵摩肩,都忙著置辦年貨。賣酒的店里,磨得光光滑滑的條凳上坐著互相都認識的鄉(xiāng)親,一土碗燒酒,輩分高、年紀大的先喝,喝完酒的人用袖子抹一抹碗邊,遞給下一位,大家就著土碗輪流喝。一頓酒下來,總有一兩個喝得爛醉如泥。
街上除了有砂鍋、鐵鍋、木桶、木盆、草席等日用品賣,還賣糯米、紅糖、白糖餅子、炮仗、年畫等。小孩子喜歡的水果糖,裝在洋瓷盤子里賣。家家戶戶買得最多的是蘿卜,一分錢一市斤,水分足,脆、甜,摔在地上就裂開了。
幾匹馬被拴在街邊的樹旁吃草,不停地甩著尾巴,馬車擺在一邊,車轅向上,像高射炮。
剃頭攤子熱鬧,每個攤子都有一個爐子把水燒得熱氣騰騰。過年了,小孩和老年人剃光頭的多。
送鞋幫、鞋底給皮匠縫合的人多,皮匠攤子堆著一排排縫好的鞋子。皮匠縫合鞋子,一錐子扎過鞋幫鞋底,麻麻利利地縫了一圈,針腳細密。縫好的鞋子用足形木楦合腳。我小時候穿的鞋子,是外婆或母親做的鞋幫、皮匠用膠底縫合的鞋子。鞋子做好,待過年時才穿。
遇到有耍把戲的,就擠進人群看。耍把戲的邊敲鑼邊吆喝:“在家靠父母,外出靠朋友。有錢的幫個錢場,沒錢的湊個人場。”農(nóng)村青年男女,媒人到雙方家里提過的,趁這種熱鬧場合,相互遠遠地相一相,心中有數(shù)。媒人對周圍寨子的青年男女年齡、相貌、性格、生辰八字,全都了如指掌。
賣年畫的攤子前,人多。《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臺》《哪吒鬧海》《珍珠塔》《大鬧天宮》《秦瓊》等年畫琳瑯滿目,價錢從幾分到幾角錢不等。
除夕的早晨,把墻掃干凈,糊上報紙后貼年畫。年畫上墻,陳舊、昏暗的茅草房,頓時有了新氣象。貼完年畫貼對聯(lián),對聯(lián)一般是村里的讀書人寫的。
過年了,這是念祖敬宗的大日子,“人神同樂”、祖裔相聚、共度佳節(jié)。上供品、燒紙錢,給天地、灶神、祖宗行跪拜大禮。放了炮仗,一家人團團圓圓吃年夜飯。
初一早晨起來,院子里還有一股硝煙氣味。小孩子一窩蜂亂跑,東家串、西家逛,看各家都貼了什么年畫,興高采烈,熱鬧非常,玩夠了,一溜煙,各自回家吃湯圓。
想念兒時家鄉(xiāng)的年味。
(作者系昭通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