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重慶晨報
2019-07-22 15:15原標題:罕見!中國古生物學家在云南發(fā)現(xiàn)1.5億年前的鳥形恐龍腳印
這是一個奇怪的腳印,它藏身在一片濃密的玉米地旁邊,度過了數(shù)十年時光,直到一群古生物學家的到來,才讓它“浮出水面”。
今天上午,以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美古生物學家正式宣布,他們在中國云南祿豐發(fā)現(xiàn)的這批特殊的足跡顯示,在侏羅紀-白堊紀之交的時候,這里生活著一類奇特的古鳥或鳥形恐龍。該發(fā)現(xiàn)對研究歐洲與中國晚中生代鳥類與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都有著重要意義。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Martin G. Lockley)教授、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安東尼·羅米里奧博士(Anthony Romilio)共同研究,論文發(fā)表在國際知名古生物學期刊《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
足跡“主人”是一只身高超過一米的巨鳥
“2018年,我們團隊在云南祿豐考察的時候,云南祿豐縣國土資源局地質(zhì)遺跡保護管理所所長王濤告訴我們安寧組地層有一批多樣化的足跡。”邢立達說,“我們最初沒有抱很大的期望,但后續(xù)的挖掘帶給我們很大的驚喜”。
“足跡點就在恐龍谷博物館的后山,我們穿過一片玉米地,挖開浮土和落葉,看到了一個巨大的怪足跡,”參與考察的昆明龍隱虎魄博物館負責人賈曉女士回憶道,“足跡長度18.5厘米,寬度約35厘米,看起來特別像鴕鳥的足跡,但這可是距今1.5億年前的侏羅紀末期。”
研究人員為足跡做了模型,后期做全球足跡化石對比的時候發(fā)現(xiàn)它們都有寬的趾間角,中指很短,長寬比為0.5至0.8,行跡很狹窄等。
邢立達團隊將這批足跡命名為三叉足跡(Tridentigerpes),云南標本命名為李氏滑石板三叉足跡(Tridentigerpes huashibanleei),指出了發(fā)現(xiàn)地點滑石板村,以及向長期支持中國古生物研究的《國家地理》中文版總編輯李永適先生致敬。
“李氏滑石板三叉足跡的造跡者是一類很大型的動物,它們的體型可能達一米,甚至更大,考慮到地質(zhì)年代背景,這在當時是非常大型的古鳥類或鳥形恐龍了。”著名足跡學家,馬丁·洛克利(Martin G. Lockley)如此認為。
邢立達則表示,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鳥足跡都是來自白堊紀早期,侏羅紀晚期的記錄非常少見,此次不但在中國取得新發(fā)現(xiàn),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也有類似發(fā)現(xiàn),這意味著鳥類的早期演化可能比我們想象的更為復雜,大型化的趨勢出現(xiàn)得很早。
把“小個頭”恐龍逼上樹就有了鳥
“我們?nèi)缃窨吹降镍B兒們其實擁有曲折的進化故事。”邢立達說,恐龍骨骼化石旁羽毛化石的發(fā)現(xiàn),成為了其中關鍵的一環(huán)。
20世紀90年代初,研究人員開始挖掘從侏羅紀晚期至白堊紀早期(1.5億至1億年前)多種生物的骨骼化石。這些恐龍骨骼化石來自于中國遼寧省,但與大多數(shù)恐龍骨骼不同的是,它們的軟組織仍然保存完好。
1996年,遼寧省沉積巖中發(fā)現(xiàn)首個長羽毛的恐龍骨骼化石,這是體長1.5米的獸腳亞目恐龍——中華鳥龍,雖然它沒有翅膀,但是肢體上覆蓋著羽毛般的絨毛。
從那以后,在中國遼寧省和世界其它一些地區(qū),相繼發(fā)現(xiàn)一些獨特的有羽毛小型恐龍,這些恐龍描繪了從覆蓋著絨毛的食肉獸腳亞目恐龍至完全覆蓋羽毛有翼鳥類的每一個進化步驟。
很多人認為,始祖鳥是第一個類鳥恐龍物種,但邢立達卻說,這個“第一”的頭銜應該授予鄭氏曉廷龍,這種恐龍的骨骼化石是2011年在遼寧省挖掘發(fā)現(xiàn)的,初步估計鄭氏曉廷龍比目前發(fā)現(xiàn)的10多個始祖鳥化石標本至少要早500萬年。
鄭氏曉廷龍展示了一些鳥類的原始特征,例如:每只腳的第二個腳趾有一個鐮刀狀殺戮獵物的爪子,這種類型的爪子出現(xiàn)在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中描繪的兇猛迅猛龍身體上。
鄭氏曉廷龍不僅身體長有絨毛,而且還有能夠滑翔飛行的有羽翅膀,這可能是恐龍朝向完全有飛行能力恐龍過渡的中間環(huán)節(jié)。雖然鄭氏曉廷龍只有一組翅膀,但是其它滑翔鳥類,例如:稍年輕的小盜龍則形成兩組翅膀。
隨著這些空中實驗的進行,古生物學家們不免出現(xiàn)了好奇:為什么這些恐龍似乎都在拼命地學習飛行,無論它們是否長有羽毛?
邢立達說,簡單的回答是。小型獸腳亞目恐龍當時已經(jīng)喜歡上樹。它們這樣做可能是為了躲避更大的捕食者,也可能是為了尋找比如昆蟲和棲息在樹枝上的小型脊椎動物等在內(nèi)的更多獵物。它們彎曲、針尖狀爪子很適合抓捕獵物,也非常擅長攀爬樹木。
而一旦它們成為樹棲生物,它們就會像現(xiàn)今的飛行蜥蜴和負鼠一樣在樹枝之間滑翔飛行,這樣它們就能遠離地面威脅,有效擴大自己的活動范圍。(記者 李晟 劉波 實習生 龍茜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