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19-07-28 09:11?
◆劉建忠
故鄉(xiāng),就是你小時候想急于逃離、長大了想回又回不去的地方。
1997年,我遠離了我的故鄉(xiāng),只身一人從遙遠的河北來到昭通,如今一晃就是22年。22年斗轉(zhuǎn)星移、歲月更迭,作為一個外地人,我親歷了烏蒙高原每一天的發(fā)展,也見證了昭通大地每一寸的變化。從最初的不適應(yīng)到現(xiàn)在喜歡上這個地方,他鄉(xiāng)已是故鄉(xiāng),故鄉(xiāng)成了遠方。
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于我而言,昭通,除了意味著愛情之外,還有兩個必須要說的理由:一個是這里宜人的氣候,另一個是這個城市優(yōu)雅的生活。
且不說昭通的春、夏、秋是如何的溫暖宜人,單是一個冬天就足以讓人生發(fā)許多感慨。昭通的冬天不比北方。在北方,一進十月,凜冽的寒風就一天緊似一天地逼來,等到了臘月,整個大地就成了“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世界。而昭通的冬天,只要出太陽、無風,定然是個好天氣。碧藍幽遠的天空下,生活在溫暖陽光里的人們,儼然在感受春天的氣息。就算碰上陰天,也不必去性急。因為這很容易給你造成一種假象,讓你斷言天公的臉要變了,可等不到多久,太陽就會于不經(jīng)意間露出它燦爛的腦袋,頃刻間晴空萬里、澄凈如洗、心情隨之豁然開朗。
說實在的,昭通人真的是很會生活的。最直觀也最耐人尋“味”的是昭通人的“吃”,漫步街頭,放眼望去,各條街巷里的小吃攤、大排檔、飯店賓館林立,什么燒烤、麻辣燙、稀豆粉、油糕餌塊等等一些讓北方人聽都沒聽說過的風味小吃,滿世界香氣繚繞,肆無忌憚地誘惑著你的味蕾,讓你不得不駐足留步。難怪,著名作家賈平凹來云南感受了這里的“吃”之后發(fā)出如此感慨:“在云南,沒有什么不可以吃的。天上飛的,除了飛機;地上跑的,除了草鞋。”雖然說法有點夸張,但足見南方飲食文化之豐富多元。
與昭通人在吃上面的“講究”相比,北方人的吃似乎是在“將就”。一只大土碗,盛滿了寡淡無味的小米粥,外加幾個白面饃和幾塊讓人瞅著就頭疼的咸菜,往自家院門前一圪蹴,就是一頓飯了。習慣昭通的“吃”,然后再回北方,大概會有好長時間沒“胃口”。
昭通人不僅會生活,而且更好客。只要有朋自遠方來,他們毫不吝嗇,濃茶、燒酒、大碗肉連同那種憨厚豪爽的高原性格,一起往桌上端,讓你感受不到半點“客居異鄉(xiāng)”的悵然與落寞。在昭通做客,你會被一種濃厚淳樸的鄉(xiāng)土鄉(xiāng)情民風民俗所包裹,每每這時,心頭就會頓生一種叫賓至如歸的感覺。
在昭通呆久了,對這里的感受就不僅僅停留在飲食文化和宜人的氣候上了。其實昭通人的精神世界更是充實而豐富的。厚重的歷史文化養(yǎng)育出了大批的文化名人:抗日名將羅炳輝,愛國將領(lǐng)龍云、盧漢,國學大師姜亮夫,當代英雄徐洪剛,以及活躍在國內(nèi)文壇、備受關(guān)注的“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學現(xiàn)象”……
最讓人為之感嘆的是昭通城市和交通的變化,記得當年我來這里時,整個城市里連一輛出租車都找不到,滿街跑的是人力三輪車和摩托車。走出昭通城,去縣上的道路更是糟糕透頂,到最近的縣城大概要半天,到遠一點的縣城要一兩天,如果是要去一趟省城昆明,那就要在路上耽擱好幾天。
制約昭通發(fā)展最大的瓶頸就是交通。最近幾年來,這里的交通變化之神速可謂翻天覆地,鐵路、航空、水運、高速公路以及正在建設(shè)當中的高鐵,立體交通網(wǎng)絡(luò)讓天塹變坦途。昔日閉塞的小城,現(xiàn)在已經(jīng)向世界張開了懷抱。昭通,已不再是貧困與落后的代名詞。如今,這個城市正投入脫貧攻堅的大決戰(zhàn)中,產(chǎn)業(yè)、教育、衛(wèi)生等各項社會事業(yè)齊頭并進,以“一城三區(qū)、若干小鎮(zhèn)、產(chǎn)城融合、城鄉(xiāng)一體”為主的中心城區(qū)開發(fā)基本框架和發(fā)展格局已初具雛形,并正在按照規(guī)劃有序啟動實施。可以想見,在不遠的將來,人們一定會感受到一個“唯有身臨其境界,方知自然造化絕”的不同凡響的昭通。?
我們說,一個人或者一個地方的變化,不是平白無故的,也不是無根無本的。她的變化和變遷,總是源于一個強大的母體。昭通今天的嬗變,難道不正是得益于我們祖國母親的繁榮和強大嗎,不正是得益于這個奮斗的日新月異的新時代嗎?
有人說過,故鄉(xiāng)不過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你在哪里站穩(wěn)了,哪里就是你的故鄉(xiāng)。昭通,于我而言,何嘗又不是如此呢!
(作者系昭通日報社高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