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0-01-13 14:57?
因工作需要,2019年4月,我到永善縣碼口鎮(zhèn)玉馬村擔任扶貧督導員。玉馬村是深度貧困村,距鎮(zhèn)政府19.6公里,全村面積11.6平方公里,有耕地246.83公頃,林地551.61公頃,平均海拔1800米;常住人口763戶3104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10戶1321人,貧困發(fā)生率42.56%;2014至2018年,全村累計脫貧117戶516人,貧困發(fā)生率下降到25.93%,2019年計劃脫貧180戶760人,將貧困發(fā)生率降為1.5%;全村轄19個村民小組,全部通電,6個村民小組未硬化路面;經(jīng)濟作物以核桃、花椒為主,種植業(yè)以玉米、馬鈴薯為主,養(yǎng)殖業(yè)以豬為主。半年來,我按照市委有關文件精神,同村“三委”、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包村工作組的同志一道,既當“戰(zhàn)斗員”又當“指揮員”,摸排村情,研判農情,制定扶貧指揮部、人居環(huán)境整治等幫扶方案、措施。
玉馬村大面積季節(jié)性缺水嚴重,5月下旬到寨子和船廠溝村民小組去走訪,發(fā)現(xiàn)當?shù)氐挠衩子捎谌彼庞?0多厘米高。13個村民小組存在不同程度的飲水問題。長房、茨秋、寨子、包包、梨樹、水井、營盤、埡口、屋基等9個村民小組飲水工程于2018年初啟動實施,現(xiàn)已完工并投入使用,但水量較小、不能滿足生活用水需求。
為及時解決人飲和灌溉問題,村支書鄒昌富、計生宣傳員陳開華配合縣、鎮(zhèn)水務部門,多次實地察看水源地,尋找合理的取水點。有一天,我同他們去上溝村民小組的彪水巖附近尋找取水點。那里地勢陡峭,有的地方坡度近40度,又下了小雨,路很滑,我們揪著野生灌木,爬了200多米。在一道1.5米高、長滿青苔的大石頭面前,只見他倆脫下鞋子,很利索地爬過去了。我努力了幾次,最終還是無能無力,只好原路打轉,目送他倆繼續(xù)尋找,到天黑他倆才回到村委會,全身都濕透了。
村指揮部指揮長劉文雄身先士卒,帶頭宣傳扶貧政策。有一次我同他們去馬脖自然村開壩壩會,開展“三講三評”,他們從尊重父母、扶貧政策、環(huán)境整治,結合實際,擺事實講道理,深入淺出,引得陣陣掌聲。不知不覺已夜深,快到午夜,我們才回到村委會。
寨子村民小組的唐成佳,是個間歇性精神病患者。他妻子跑了,家中有一個70多歲的父親和2個讀小學的孩子。他養(yǎng)了10多只山羊,羊圈就在家門口,蒼蠅多,蚊蟲亂飛。我同駐村第一書記李陽銀去他家走訪,看到他家房屋破舊,安全得不到保障,便動員他建新房,但他始終猶豫不決。我看到他很關心自己的孩子,通過交談,孩子們也覺得環(huán)境差,住新房子好。我先送了他家1個門簾,減少室內的蒼蠅,后來又陸陸續(xù)續(xù)送了些小禮品給兩個孩子,與孩子交朋友,以真情換真心,讓他們感到溫暖。通過孩子做唐成佳的工作,加上鎮(zhèn)村干部40余人、20余次的走訪、溝通交流,他終于說出實情:想建房,但沒有錢。同志們動員他哥哥借他一點,掛包單位籌一點,農危改資金解決一點,現(xiàn)在,他的新房子已建好。
酒房村民小組的楊志亮家遠離公路,家境貧困,本打算搬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因老母親不愿意,所以沒有去。遍訪時,我發(fā)現(xiàn)他家的瓦房如果進行修繕加固,還是很安全的。但他一直猶豫不決,通過鎮(zhèn)村掛包干部3個多月100多人次的走訪,他最后終于同意修繕加固,現(xiàn)已修繕加固完畢,投入使用。平時工作遇到瓶頸了,大家總是互相開玩笑地說:“群眾工作,靠的就是慢慢磨!”
5月底,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紹雄一行到碼口鎮(zhèn)調研扶貧工作,走訪看望駐村督導員,督促市、縣政府及水務部門加大補短板的力度。目前,玉馬村19個村民小組都已實施飲水保障工程,原有12個村民小組存在供水不足,經(jīng)過補短板,目前已整改完畢。
2018年底,玉馬村被評為“軟弱渙散支部”,市、縣、鎮(zhèn)相關部門多次到村里檢查指導。不論是組織部還是紀委的同志,到村后,都結合實際,積極為玉馬村黨建和脫貧攻堅工作出謀劃策。掛包碼口鎮(zhèn)的永善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艾成山,每次到玉馬村,更是結合自己幾十年的基層工作經(jīng)驗,手把手教村上的同志做好扶貧工作。艾成山還根據(jù)實際情況,提出了“1211工作法”,讓他們更有效地開展工作。
到2019年底,玉馬村貧困發(fā)生率能降到1.5%;目前建制村到鄉(xiāng)(鎮(zhèn))或縣城已通硬化路,危險路段已有安防設施,村已通380伏動力電,廣播電視信號覆蓋率全村已達到99%以上,網(wǎng)絡寬帶已經(jīng)覆蓋到村委會、學校和衛(wèi)生室,已有標準化衛(wèi)生室,鄉(xiāng)村醫(yī)生有資格證,已有公共活動場所,待相關資金到位后,將進一步完善。根據(jù)目前工作進展,玉馬村可按期脫貧出列。
1990年,我剛到市人大常委會就有幸參與扶貧工作,1991年又報名參加了第一期社教,之后20多年,先后參加了20多次駐村扶貧和扶貧檢查。玉馬村的短暫督導生涯,讓我深深地感到,在黨中央國務院、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社會各界人士和廣大干部群眾持之以恒的辛勤工作和艱苦努力下,貧困落后的昭通農村已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剛到玉馬村時,天氣還有點冷,我曾想回昭通從做義工的朋友們那里找點衣物帶去給村里的小孩,后來經(jīng)了解,才發(fā)現(xiàn)已無人需要。以前杈杈房、茅草房隨處可見,光腳丫的孩子到處亂跑,都被磚房所取代,孩子們全是穿著旅游鞋和漂亮的衣褲,家境較好的孩子,每天上學家長還會給點零花錢。
半年多的時間,我除了走訪玉馬村19個村民小組的數(shù)百戶農戶,還先后徒步到了黑甲、黑武、犀牛、利其、新民、碼口6個村,坐車到了煙坪、新營2個村,不論是在開展扶貧工作時,還是路上地頭偶遇,絕大多數(shù)群眾都是講道理、通人情的。只是在具體工作中,個別同志工作粗糙,不細心,溝通交流不到位,導致部分村民有想法,有抵觸情緒。群眾工作無難事,關鍵在于用心用情用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甘肅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的:各級干部要深入一線,深入群眾,及時解決脫貧攻堅中的難點問題。我們只有深知民之憂、民之痛,才能巧借民之力;我們只有堅持黨的群眾觀,在深入群眾中發(fā)現(xiàn)需求,認識差距,才能找到對策,贏得民心。
雖然玉馬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變,但公共服務場所的建設還有待完善,全村還有13戶45人脫貧有困難,如何推進產(chǎn)業(yè)發(fā)展、提升脫貧質量還需要繼續(xù)謀劃,面對這些,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各級各部門掛包干部的認真努力下和廣大群眾的辛勤勞動下,壓實責任,落實任務,抓實檢查,我相信玉馬村也將同其他村一樣,如期進入小康社會。
回顧走過的駐村扶貧路,有挫折,有迷惘,更多的是努力,是進取。正所謂:群策群力奔小康,眾人拾柴火焰高。群眾疾苦放心中,脫貧攻堅在路上。
(作者:侯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