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0-02-28 13:00“小伙子屬于典型的技術流人才,話不多,是廠里核心團隊的模具工程師。”
“技術能手,很吃苦、特別能干!”
……
這是2月27日下午,廣東省東莞市光普實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廠長歐陽小云、同事兼老鄉(xiāng)汪飛,對鄧正文的評價。
32歲的鄧正文,來自云南省昭通市鎮(zhèn)雄縣中屯鎮(zhèn),17年前來到東莞清溪鎮(zhèn)“討”生活。
對于學歷只有小學3年級的鄧正文來說,這個評價是極高的。
1月15日,春節(jié)前1周,鄧正文從清溪鎮(zhèn)開始返回中屯老家過年。
而每次回家,鄧正文都莫名帶著一種憂傷。
時間倒回20年前的6月13日,那天,是年僅12歲鄧正文噩夢的開始。
“爸爸媽媽,就是那天同時發(fā)生意外的。” 鄧正文刻骨銘心,當時下了3天暴雨,爸爸媽媽從姑姑家回來的時候不幸被洪水沖走,“一條七八米寬的小河,平時水清得都能見底,他們不知道有多深,淌水過的時候……
父母去世后,鄧正文和13歲的姐姐、6歲的弟弟成了孤兒。他學會了犁地、種小麥,自己養(yǎng)活自己。
“到縣城給人家養(yǎng)豬,一個月50塊錢。” 鄧正文每天順著小吃店門市,挨家挨戶收菜葉邊角給豬吃。2年這樣的日子,與其說打工,不如說是給自己找了一家能免費提供吃飯、睡覺的“東家”。
“第一個月拿到300元的工資,別提心里多高興!”15歲的時候,鄧正文來到浙江浦江一個繡衣機廠打工,一個月拿到手的工資相當于之前半年工資的總和。
2003年10月,在鎮(zhèn)雄一個親戚的介紹下,鄧正文來到東莞清溪鎮(zhèn)打工。
“當時還不滿18歲,找了四五個廠都不敢要。”年關將近,工作無著落,后來鄧正文勉強找到一家廠實習。“當時回家的車費要500多,工資扣著沒有發(fā),想想還是算了,在這邊過年。”一個人去食堂打最便宜的飯菜,有家不能回,這成為鄧正文在東莞最難過的回憶。
立足之后,他開始琢磨怎么把工作干好。邊上班,邊去外面的培訓公司學電腦,學習做設計和畫圖等等。
“無論什么時候都相信,只要咬咬牙就一定能挺過去。”命運多舛,生活幾次將鄧正文逼到死角,無法選擇的時候,他學會了獨自承受。這也是他比同齡人,顯得更成熟、內斂的原因。
“在東莞最開心的一件事不是自己買車,而是去年3月找到了女朋友。”在清溪鎮(zhèn)一次昭通老鄉(xiāng)聚會時,鄧正文認識了來自昭陽區(qū)的一個姑娘,通過交流相處,成為女朋友。
“在東莞,只要你肯干,想干,到處都是機會、有平臺讓你展示。” 從剛來東莞每月300元到現(xiàn)在扣掉五險一金還能剩余7000塊左右,鄧正文顯得很知足。
過年完,正月初五回到清溪,而立之年鄧正文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盡快組建一個幸福的小家。
最難熬、最苦的日子已經過去,現(xiàn)在的鄧正文覺得日子過得特別踏實、實在!
(昭通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永剛 易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