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0-04-12 16:40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指出,要堅持“富腦袋”和“富口袋”并重,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jié)合,加強開發(fā)式扶貧同保障性扶貧相銜接。這一重要指示,為我們增強貧困群眾發(fā)展內(nèi)生動力、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提供了根本遵循。
“富口袋”和 “富腦袋”,其實并不矛盾,而是一種辯證遞進的關系,它形象地反映了群眾追求富裕的內(nèi)在要求。“富口袋”,就是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過上幸福甜蜜的日子;“富腦袋”,則是讓老百姓的思維變得靈活,越來越有智慧。“富口袋”,只是物質(zhì)條件的暫時改善,不排除有致貧返貧的可能;而“富腦袋”則可以提升勞動者的素質(zhì),甚至徹底改變他們的生活。有句話講,“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一世窮”。這其中的“算計”不是損人利己的小計謀,而是追求“詩和遠方”的“大智慧”。
在過去的扶貧工作中,有人總是把扶貧片面理解為給錢給物,只要貧困群眾眼前的生活狀況能夠改善,似乎就達到了目的。殊不知,這樣的“輸血式”扶貧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錢和物總有用完的時候,扶貧不去扶智、扶志,不去建立造血機制,即使能夠幫助群眾解決一些困難也只是暫時的,從長遠來看這樣做并不靠譜。只有正確處理好外部幫扶和貧困群眾自身努力的關系,抓住“富腦袋”這個內(nèi)因,不斷提高貧困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zhì)和脫貧致富的能力水平,才能確保穩(wěn)定脫貧、實現(xiàn)長遠發(fā)展。
而要做好“富腦袋”的事情,就需要我們從樹立群眾的信心上,從文化教育的投入上,全力推動創(chuàng)新富民。不但要為貧困群眾傳授脫貧致富的新技能,更要從頭腦上去改變他們,讓他們懂得用新思維、新智慧去解決新問題,從傳統(tǒng)的貧困農(nóng)民變?yōu)楝F(xiàn)代產(chǎn)業(yè)工人,從而獲得更好的民生福祉。我們都知道,江蘇的華西村很富裕,但鮮有人知道,這個村除了發(fā)展經(jīng)濟,更多的是讓村民富了口袋還要“富腦袋”。據(jù)了解,村民們每年都會輪流去全國和世界各地考察學習,開拓眼界,見識“天外有天”。而僅此一項,華西每年投入的資金都上千萬元。一句話,腦袋“富”了,口袋富也就不是什么問題了。
做“智叟”不做“愚公”。抓好“富腦袋”的事情,除了激發(fā)貧困群眾的內(nèi)生動力之外,還有更為重要的一條就是發(fā)展教育。對于昭通這樣的深度貧困地區(qū),我們不可能和“天下第一村”的華西去比,但是我們必須抓住教育扶貧這個“牛鼻子”,讓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們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要知道,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一個家庭只要有一個孩子能夠讀書上大學,就足可以改變這個貧困家庭的命運。因此,我們需要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到貧困家庭孩子的身上,進一步做好勸返處置、控輟保學工作,同時創(chuàng)造更好的教育條件,讓孩子們都能夠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如此,父輩們貧困的生活場景才不會在下一代人身上重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