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0-05-16 21:16在綏江縣中心敬老院,有一個特殊的家庭。46歲的鄧維云、其68歲的母親和17歲的兒子,一家三口于2019年分別入住綏江縣中心敬老院“康樂之家”“期頤之家”和綏江縣兒童福利院“夢想之家”。
2011年,綏江縣南岸鎮(zhèn)南岸村的鄧維云,在家務農時不幸受傷導致癱瘓,其母親患有腦梗自顧不暇,家中年幼的兒子無人照顧,一家人生活窘迫。
2019年,鄧維云及其母親成為綏江縣集中供養(yǎng)的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鄧維云的兒子成為綏江縣集中供養(yǎng)的孤困兒童。
今年年初,鄧維云一家人請了幾天假回老家過年,因為疫情在老家待了兩個月才返回敬老院,對于鄧維云來說,更想念“康樂之家”的生活,更想念宿舍里那張自己坐著洗澡用的專用椅子。
2019年,綏江縣在中心敬老院和板栗鎮(zhèn)敬老院兩處“康樂之家”共設置380個床位,用于集中供養(yǎng)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根據(jù)中央、省、市等文件要求,綏江縣對全縣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集中供養(yǎng)工作進行了全面摸排和部署,由縣委、縣政府牽頭,縣民政局主抓,以鎮(zhèn)為主體,以掛鉤干部為主力“一對一、面對面”逐戶宣傳動員,確保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名單不遺漏,并完善入住手續(xù)。嚴格按照供養(yǎng)政策,健全各種管理制度,提供舒適居住環(huán)境和個性化服務,實現(xiàn)集中供養(yǎng)“三有、四好、三自由”目標,即:有人照顧、有病能看、有錢可用;好吃、好住、好穿、好玩;入住自由、活動自由、探親自由。
截至目前,全縣有特困人員851人,其中完全能自理人員495人,分散供養(yǎng)559人,集中供養(yǎng)失能、半失能人員245人及完全能自理47人。
為更好地對精神病人進行有效的治療,綏江縣將12名精神病特困人員送往第三方水富市康馨精神病醫(yī)院代管。同時,全面啟動了孤困兒童集中供養(yǎng)的專項工作,為確保項目落地,在綏江縣兒童福利院正式建成之前,綏江縣委、縣政府為兒童福利院“夢想之家”落實臨時活動場所。
今年,“夢想之家”“一家五區(qū)”(住宿區(qū)、餐飲區(qū)、學習區(qū)、運動區(qū)、娛樂區(qū))已投入使用,23名孤困兒童已于4月24日入園,開始了新的生活。
2019年,綏江縣還建立了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的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體系,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殘聯(lián)牽頭、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工作格局,基本實現(xiàn)殘疾兒童應救盡救。
兜底保障是攻克脫貧攻堅的最后堡壘,是建立健全長效減貧機制的重大制度。綏江縣緊緊圍繞完善社會救助政策,用“四個之家”織密織牢脫貧攻堅兜底保障網(wǎng)、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這也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脫貧攻堅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行動。
2019年4月,威信縣、綏江縣退出貧困縣序列;2020年5月,昭陽區(qū)、魯?shù)榭h、巧家縣、彝良縣、鹽津縣、大關縣、永善縣均已達到貧困縣退出標準,擬退出貧困縣序列。
昭通作為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地級市和全省脫貧攻堅的主戰(zhàn)場,9縣(區(qū))退出貧困縣序列,不是脫貧攻堅的終點站,而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又一個出發(fā)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