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0-08-07 10:19小寨子自然村是一個漢族與彝族同胞雜居的村寨,居住著273名彝族群眾、238名漢族群眾,共147戶541人,長期以來,這里的漢族、彝族群眾互相融合、互相影響,建立了親如一家的深厚感情。
三善堂村黨總支副書記孔祥彪是土生土長的彝家兒郎,也是一位彝族干部,他在村里工作20多年時間了,對寨子里的情況非常熟悉。孔祥彪介紹,舊圃鎮(zhèn)葡萄井是彝族“六祖分支”圣地,也就是說,歷史上舊圃鎮(zhèn)是彝族聚居的地方,作為土著居民,彝族人曾經在舊圃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文明。
由于歷史原因,清雍正年間“改土歸流”,實行民族鎮(zhèn)壓政策,以滇東北地區(qū)為主的彝族人口銳減,從此“夷多漢少”的局面,變成“漢多夷少”格局。如今居住在小寨子自然村的200多名彝族群眾以及居住在三善堂村二組的七八十名彝族群眾的祖先,就是清朝時候彝族中小門小戶不被注意的家族隱姓埋名逃過劫難留下來的。
孔祥彪介紹,孔姓如今是三善堂村彝族人中的大姓,祖先們隱姓埋名躲藏下來以后,逐漸發(fā)展,有碑石記載,清朝中期,全村孔姓家族已有男丁20余人,說明那時已經開始發(fā)展起來。
由于隱藏身份,當?shù)匾妥迦罕娭泻芏鄠鹘y(tǒng)文化丟失,甚至彝族語言都不會說。但有一點,當?shù)匾妥迦罕娂壹覒魬粼O置供奉祖先靈位的地方,在當?shù)匾妥迦罕娎鲜浇ㄖ铮梦菘亢蟮膲ι弦话憔褪枪┓钭嫦褥`位的地方,因為敬重,堂屋一般不架樓,有人說這是為了防止人上樓把祖先靈位踩踏在下面,有人說這是為了方便祖先靈魂的出入。
2009年,在昭通市委、市政府關心重視下,在相關部門爭取下,小寨子自然村被列為“新農村建設示范點”,政府投入600萬元,對民居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對公共基礎設施進行改善。當年有92戶群眾報名修建房屋,民房修建宅基地由當?shù)攸h委政府組織協(xié)調村民用土地進行集中調整,除了公共設施建設部分所需土地,家家戶戶有150個平方米的建房用地,按照規(guī)劃,每戶房屋占地90平方米的,剩余面積作為庭院。根據(jù)各自經濟情況,住房有建兩層半的,也有建一層半的。建房基礎部分由政府投入,主體部分群眾自籌資金。隨著示范點建設的完成,一座彝家風情的小寨子日益顯現(xiàn),一組有更多群眾報名建房,逐漸發(fā)展到了147戶541人。后來市民宗局又爭取了100萬元資金,為彝家小寨子增添了更多風情。
小寨子自然村離昭通市區(qū)很近,不到十公里,村上除老人與小孩外,幾乎所有人都在市區(qū)周圍或外地打工掙錢。除了務工,當?shù)孛繎羧罕娀蚨嗷蛏俜N有四五畝蘋果,還有群眾種植豌豆等經濟作物,收入普遍不錯。所以,平時不忙時,大家會聚在文化室里喝點茶、打牌、打乒乓球、看書。彝族婦女陳文翠就負責文化室的管理。
陳文翠說:“以前住的是土坯房,環(huán)境很差,現(xiàn)在新房子漂亮了,整個村子環(huán)境也變好了,還有兩路公交車可以到達這里了,來這里游玩的人也多了,主要是些退休的老年人們,他們總會到文化室里喝茶、打牌、唱歌跳舞。”最開始,陳文翠只是為游客燒水倒茶之類的服務,后來就想開個農家樂掙點錢,沒想到村干部們也很支持她。就在2017年,村上把文化室租給陳文翠開農家樂,前3年免租金。
陳文翠做的豆花和臘肉都很受游客喜愛,每天兩頓飯都是十一二個菜,游客們每天消費40元錢,吃得滿意,玩得開心。陳文翠的服務態(tài)度好、價格便宜、食物衛(wèi)生,所以游客也越來越多,生意也越來越好,游人多的時候有100來人,平常二三十人,年營業(yè)額有十七八萬元。
小寨子文化廣場經常有愛好文藝的村民進行云南花燈表演唱,每天歡樂地跳起廣場舞。火把節(jié),彝家人穿著彝族服裝,圍著熊熊篝火,跳起彝族達體舞,唱起彝族敬酒歌,火把與星空連為一體,歌舞震蕩夜空,喝碗彝家香醇的美酒,聽了彝家留客歌,客人都不想走了。2017年,三善堂村小寨子自然村入選中國少數(shù)民族特色村寨。舊圃鎮(zhèn)以保護彝族特色民居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為重點,以傳承民族特色文化為載體,組建了彝族歌舞隊,以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為依托,形成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fā)展的長效機制。??
彝族婦女心靈手巧,從小就要跟著長輩學習挑花,陳文翠回憶,自己從十二三歲開始做針線活,出嫁的時候做了幾十雙布鞋做陪嫁,還連新家庭要用的窗幔、枕頭套等也準備好了。那時候的人評價哪家姑娘能不能干,就是看她的針線活做得怎么樣,技術差的可是要遭人嫌棄的。
以前因為針線技術實用,所以像陳文翠這個年紀的彝族婦女,基本上都會這技術。隨著城市和工業(yè)的發(fā)展,現(xiàn)代工藝取代了以前的手工制作,到了陳文翠的女兒這一代人,已經不會這項技藝了。在相關部門的重視下,舊圃鎮(zhèn)本地企業(yè)中云大慈集團創(chuàng)建了“彝花繡”民族刺繡文化產業(yè)品牌,并在彝家小寨子建了扶貧車間,為陳文翠這樣的彝家“繡娘”找到了一條增收致富的路子。
小寨子村民小組2011年還成立了小寨子葡萄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合作社的負責人陳大斌介紹說:“小寨子葡萄種植專業(yè)合作社一次性流轉土地50畝,至今已有30個葡萄大棚,占地20畝,其余的地種植早熟蘋果,葡萄大棚里種有紅玫瑰和藍寶石兩個品種,到7月底就可以逐漸采摘上市,銷往貴州、各縣區(qū)等地。從每年的2月底到10月,每天都有七八個工人在葡萄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做工,工人們都是附近的村民。”葡萄種植合作社的一名李姓大姐笑著告訴我們,她在家門口就可以掙錢,還能管到自己家里的事務,很滿足了。
在新時代,彝家小寨子的彝族群眾享受到了民族政策優(yōu)惠,居住條件、人居環(huán)境、孩子受教育條件都得到了更好的發(fā)展。他們和當?shù)仄渌褡迦罕娨坏溃腋I睿毖苌ⅲ餐枷蚋用篮玫拿魈臁?/p>
作者:劉靜濤 黃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