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0-09-14 11:14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莫高窟時,撫摸著堅固的石窟崖壁,問起是什么時候加固的,陪同視察的一個昭通漢子回答:20世紀60年代初,周總理指示撥款100萬元,專門用于莫高窟崖體加固。
這個昭通漢子就是敦煌研究院第五代掌門人趙聲良先生。
趙聲良1964年8月生于昭通市昭陽區(qū),1980年7月畢業(yè)于昭通市一中并考入北京師范大學。
大三時候,趙聲良在《中國青年報》上看到一篇報道,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段文杰呼吁大學生到敦煌工作,趙聲良喜歡敦煌藝術(shù),又有美術(shù)功底,“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說法也刺激著他,畢業(yè)前趙聲良給段文杰寫了信,很快收到了段院長的回信,歡迎和勉勵他到敦煌工作。畢業(yè)時,盡管趙聲良的父親希望他回云南,但趙聲良還是放棄了云南兩所高校的邀請,經(jīng)過幾天幾夜的顛簸到了敦煌,樊錦詩用當時研究院最高檔的吉普車將他接到了條件艱苦的研究院。1996年,一直在《敦煌研究》雜志做編輯的趙聲良被派往日本進修,兩年后,趙聲良又在邊學習邊作翻譯及上中文課掙錢的條件下自費在日攻讀了碩士、博士學位。他在日本一共待了七年。回國后趙聲良致力于研究敦煌石窟藝術(shù)及中國美術(shù)史,特別是對敦煌壁畫中的山水畫、故事畫、飛天藝術(shù)以及敦煌寫本書法研究具有很高的造詣,是當代敦煌美術(shù)研究的頂尖學者。
對于敦煌,我以前的了解就僅僅限于教科書上那些內(nèi)容,略知一二而已。后來讀了余秋雨的《道士塔》,除了感到痛心疾首,也對敦煌產(chǎn)生了很大的興趣,就買了一本“世界遺產(chǎn)叢書”《莫高窟》來讀。這算是入門級的普及讀物,不過當時在我看來,讀這本書就足夠了,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歷史篇”講了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朝代的敦煌;第二部分為“賞介篇”,講了1000年間莫高窟在各個時期的彩塑、壁畫等等;第三部分“博物篇”主要講了藏經(jīng)洞里的那些寫卷、絹畫、掛幡、刺繡等的遭遇和保護。通過讀這本書,讓我對敦煌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當然這個書的插圖太模糊了,還難以體悟到敦煌的美。
后來對敦煌的了解也就是一般性的關(guān)注,比如說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說因接待大量的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對壁畫會有影響,有可能限量開放,比如說習近平總書記對敦煌的視察等等。
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雪飛兄和我說起了敦煌,還說起了敦煌研究大家趙聲良是我們昭通人,這一下就勾起了我的興趣,于是我在網(wǎng)上對趙聲良進行了一定的了解,隨著了解的深入,似乎對敦煌的興趣也越來越大了。
我買了一些趙聲良先生的書來讀,我還發(fā)現(xiàn),當年我讀的那本薄薄的《莫高窟》,正是趙聲良寫的,這也算是和這位鄉(xiāng)黨的一點小小的緣分吧。
趙聲良先生勤于研究,勤于筆耕,在出版許多學術(shù)著作的同時,還編寫了許多通俗讀物,向公眾宣傳敦煌文化。專業(yè)性太強的著作我讀不懂也買不起,不過通俗性的讀物,倒還讀了一些。
《敦煌石窟藝術(shù)簡史》,系統(tǒng)地介紹了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前期、唐后期、五代宋西夏元等不同時期的洞窟形制、彩塑、壁畫、裝飾等內(nèi)容,還配以大量不少精美清晰的彩圖,雖說彩圖已經(jīng)非常多了,但是讀的時候總覺得不夠,總希望講到的東西都配有彩圖。作者還將敦煌石窟與印度、中亞、國內(nèi)其他石窟進行一些橫向比較,讓讀者理解更深;將損毀嚴重的壁畫與復原圖進行對比,也讓讀者領(lǐng)會到一代代敦煌人的貢獻。雖說是簡史,但我覺得夠詳細了,也許,再多再深我就讀不懂了,即便是這樣,一些佛教名詞也還不懂。這本書美中不足之處在于文字和插圖在排版上不夠?qū)贿^多看幾頁也就適應了,此外,最后一個階段把幾個朝代合在一起來寫,有些不理解。
趙聲良主編的圖冊《敦煌壁畫五臺山圖》肯定是必須讀的。“敦煌壁畫五臺山圖”算是一幅多多少少有一點傳奇色彩的圖吧,正是在這張壁畫的指引下,梁思成和林徽才在五臺山豆村發(fā)現(xiàn)了中國僅存的唐代木結(jié)構(gòu)建筑——大佛光寺。莫高窟第六十一窟的五臺山圖,也就是張大千先生編的七十五窟,是敦煌壁畫中規(guī)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圖,長13米,高3.6米,也是最大的全景式歷史地圖,五臺山圖詳細描繪了東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方圓五百里的山川地形、佛教史跡、民族生活及社會風情。無緣親臨敦煌,讀這本書算是解解饞了,我甚至還認為,書中由敦煌研究院文物數(shù)字研究所提供的圖,就算到了現(xiàn)場也未必能夠看得更清楚。當然,以后有機會一定要去好好看看,畢竟親臨現(xiàn)場觀摩那又是另一番感受了。此書由李美賢作序,郭祐孟介紹了文殊菩薩,趙聲良介紹了不同洞窟中的五臺山圖。繁體字,我喜歡,此書八開銅版紙精印,1厘米厚,我原以為會很艱深怕讀不懂,讀了以后才覺得,大量的彩圖,很直觀,不過對五臺山圖的了解還是覺得不夠透徹,看來,有機會得買一冊趙聲良的《敦煌石刻藝術(shù)(莫高窟第61窟)》來讀了。
趙聲良的那些專業(yè)性很強的學術(shù)著作,我估計讀不懂,不過讀一讀他在日本留學的經(jīng)歷,那是蠻好的,于是我買了他的《東京往事》。這是他在日本成城大學七年求學生活的記錄和回憶,書中還介紹了日本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龍谷大學與讀書班》《東山健吾先生》《佐野先生的課堂》……西村先生的經(jīng)濟擔保,雪中送炭;東山健吾先生、佐野綠先生的指導,毫無保留;上原和先生、池田涢先生的學問、精神,堪稱楷模;砂岡和子老師、學長八木春生、久野美樹的悉心幫助,令人感動,真可謂是師友情深!我對日本文化素來沒什么大的興趣,不過這次還是讀完了趙生良先生的整部書,他寫的那些日本文化蠻有意思的,什么茶道、花道、神道、洗浴都有所描述,我想,喜歡日本文化的朋友可以看看,一本讀起來很輕松的書,不一定照著書的順序去讀,記得我就是從那篇《洗澡那些事》開始讀的,搞清楚了日本的洗澡文化的一些事情,當然,還有一些我好奇的東西書中沒有寫。
作為喜歡藏書的我,目前還沒有趙聲良的簽名書,更不要說是題我上款了,不過,好在我們都是昭通人,總會有機會的!
標題上的謂語“拜讀”與后面的賓語“趙聲良”在語法上不搭配,不過,我還是想用“拜讀”一詞,一個“拜”字體現(xiàn)了對趙先生的尊重。
(作者:湯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