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免费麻豆av|久久亚洲色WWW成人男男|十八禁无遮拦av|亚洲午夜一本在线|好看的亚洲中文字幕|无遮挡黄动漫视频在线观看|性高潮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一区二区免费中文麻豆|白丝乳交内射一二三区|亚洲国产中文字幕精品,精品麻豆av免费,成人av无码国产在线一区,国产久久亚洲精品

點擊進入專題
 導航

英模出烏蒙 精神照后人(中) ——追憶為革命獻身的先輩們

 2021-07-14 11:22  來源:昭通新聞網

羅炳輝(1897-1946)

羅炳輝是中國人民解放軍36位軍事家中唯一的云南籍將軍。他在中央蘇區(qū)歷次反“圍剿”中,采用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屢建戰(zhàn)功,榮獲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頒發(fā)的紅星獎章。長征中,他不負黨中央的厚望和重托,率領紅九軍團掩護中央機關和紅軍主力北上,為長征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周恩來譽紅九軍團為“戰(zhàn)略奇兵”。此外,羅炳輝為開辟鞏固和擴大皖東、淮南抗日根據(jù)地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們是人民的兒子,要為人民盡忠,為革命盡孝。”羅炳輝用他畢生的精力實現(xiàn)了自己的諾言:“人生最快慰的是真正勇敢地犧牲個人的一切利益,最熱誠努力地為民族獨立、自由解放而奮斗!”

1897年12月22日,羅炳輝出生于昭通市彝良縣,他于1929年7月9日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護國起義、北伐戰(zhàn)爭,領導了著名的吉安起義,是名震中外的紅軍高級將領,八路軍、新四軍的重要領導人;開辟了淮南抗日根據(jù)地,成為華中敵后家喻戶曉的抗日名將和傳奇英雄;歷任紅軍團長、旅長、縱隊長、軍長、中央政府執(zhí)行委員、福建軍區(qū)總指揮、軍團長、八路軍副總參謀長、新四軍第五支隊司令員、新四軍第二師師長兼淮南軍區(qū)司令員、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qū)第二副司令員等職。1946年6月21日,羅炳輝在魯南前線指揮作戰(zhàn)中病情惡化,逝世于山東省臨沂縣蘭陵鎮(zhèn),時年49歲。將星殞落,三軍悲慟,臨沂十萬軍民揮淚送將軍。中共中央致電吊唁,新四軍軍長陳毅長夜賦詩哭將軍。蘇皖邊區(qū)政府為了紀念羅炳輝創(chuàng)建淮南抗日根據(jù)地的功勛,特令將淮南津浦路東的天長縣改為炳輝縣,陳毅還專門為《炳輝日報》題寫報頭。羅炳輝戎馬倥傯三十載,身經百戰(zhàn),出生入死,屢建奇功,毛澤東稱他是“一心追求真理的將軍”,江澤民在他百年誕辰時為其題詞:“人民功臣羅炳輝將軍。”


殷祿才(1912-1947)

陳華久(1905-1947)

紅軍云南游擊支隊是中央紅軍留在川滇黔邊區(qū)的革命火種,在支隊長殷祿才、政委陳華久的領導下,千余名支隊指戰(zhàn)員用熱血和生命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陳華久:“三項紀律和五個不準是紅軍游擊隊戰(zhàn)勝敵人的法寶。”殷祿才:“革命雖然暫時出現(xiàn)困難,遇到危險,但我們都是窮苦人,只有跟著共產黨搞武裝斗爭,才能得到翻身解放。”

殷祿才,1912年5月1日出生于昭通市威信縣,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工農紅軍川滇黔邊區(qū)游擊縱隊云南支隊隊長、滇東北特區(qū)區(qū)長。陳華久,1905年6月出生于江西省尋烏縣,中共黨員,國家政治保衛(wèi)局五連二排排長、中央紅軍留下來組建川南游擊縱隊的紅軍干部、云南支隊政委、中共滇東北特區(qū)書記。殷祿才、陳華久在紅軍“縱隊”主體解散后,長期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lián)系,在裝備落后、給養(yǎng)困難、孤軍作戰(zhàn)的情況下,發(fā)展隊伍,擴大武裝千余人,轉戰(zhàn)川滇黔邊區(qū)10余縣,開辟了以郭家墳為中心的滇東北革命根據(jù)地,進行了長達12年艱苦卓絕的斗爭。1947年3月19日,在國民黨反動派的重兵“清剿”戰(zhàn)斗中,兩人壯烈犧牲,殷祿才35歲,陳華久42歲。


蔣永尊(1920-1947)

傅發(fā)焜(1923-1948)

為紀念為革命英勇犧牲的蔣永尊、傅發(fā)焜二烈士,1948年12月,中共云南省工委作出決定,將云南人民討蔣自救軍三支隊分兵北上滇東北的主力部隊四大隊、六大隊命名為“云南人民討蔣自救軍永焜支隊”(簡稱“永焜支隊”)。1949年8月1日,“永焜支隊”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第六支隊。以蔣永尊、傅發(fā)焜名字命名的“永焜支隊”戰(zhàn)旗,高高飄揚在滇東北大地上。

蔣永尊,1920年9月出生于昭通市永善縣,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解放戰(zhàn)爭初期昆明學生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先后當選為云南大學學生自治會主席、昆明學生聯(lián)合會主席。1947年6月建立“六六分隊”并任黨代表,在赴任中共滇東特委書記途中遭匪徒襲擊犧牲。

1944年秋,蔣永尊從昭通到昆明后,考入云南大學社會學系,開展云南大學地下黨組織的領導工作。他忠實執(zhí)行黨的指示,認真完成黨交給的任務,積極參與組建學生進步社團,廣交朋友,團結進步同學,在粉碎國民黨反動派制造的“一二·一”慘案斗爭中,充分顯示了他的組織領導能力。

1946年7月15日,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樸先生在昆明遭國民黨反動派暗殺后,蔣永尊不畏威脅、恐嚇,以昆明學生聯(lián)合會主席身份,在云南大學至公堂主持“李公樸先生遇害經過報告會”。他沉著冷靜、機智勇敢、談吐飛揚。李公樸先生的夫人張曼筠女士講述李公樸先生遇害經過后,聞一多先生拍案而起,作了義正詞嚴、慷慨激昂的《最后一次講演》,痛斥特務,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無恥和法西斯暴行。全場群情激憤、口號不斷。當天下午,聞一多先生被特務暗殺,蔣永尊也在國民黨特務搜捕名單之中。在地下黨組織和費孝通教授等的幫助下,才化險為夷、幸免于難。“李聞慘案”的發(fā)生,震驚全國,在全國人民的聲援和廣大革命師生的支持下,學潮取得了最后勝利。

1947年6月6日,蔣永尊奉中共云南省工委之命,在宣威縣(1994年2月18日撤縣設市)寶山格宜建立了革命武裝“六六分隊”,任黨代表,負責全面工作,為黨培養(yǎng)了一批干部,壯大了革命武裝。同年10月,由于斗爭形勢的發(fā)展需要,省工委決定由蔣永尊任“中共滇東特委”書記,到丘北建立根據(jù)地。11月6日,蔣永尊及柴愛國等4人前往丘北途中,在宣威海岱月亮田徐家墳,遭武裝土匪襲擊,蔣永尊不幸頭部中彈犧牲,時年27歲。

傅發(fā)焜,1923年5月出生于昭通市昭陽區(qū),1941年秋經蔣永尊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宣威縣寶山中學黨支部副書記,在寶山起義中任教導員。1948年12月18日在師宗縣突圍戰(zhàn)中犧牲,時年25歲。

傅發(fā)焜根據(jù)地下黨組織的指示,在昭通中學聯(lián)系進步同學組織“秘密讀書會”。高中畢業(yè)后考入云南大學,參加了著名的昆明“一二·一”學生運動。在運動中得到鍛煉和提高的傅發(fā)焜,受云南省工委的派遣,以教導主任的公開身份打入尋甸中學,秘密從事黨的工作,挫敗了國民黨尋甸縣黨部書記在學校中發(fā)展國民黨黨員的圖謀。在他的影響和教育下,39人的畢業(yè)班,就有21人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邊縱”武裝,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7年初,隨著革命形勢發(fā)展需要,省工委派張伯林、傅發(fā)焜到宣威縣寶山中學,以教書為掩護,建立地下黨支部,準備武裝起義,開展游擊戰(zhàn)爭。在寶山中學,他們以課堂為講壇,不失時機地向學生傳播革命思想,揭露國民黨的腐敗,并改組學生會,加緊學生軍事訓練,在進步學生中組織秘密讀書小組,吸收進步學生和農民參加黨的外圍組織“互助社”,發(fā)展10余人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為武裝起義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1948年8月28日,以黨支部書記張伯林、副書記傅發(fā)焜組織和領導的寶山中學學生和百余農民發(fā)動起義,楊守篤率領的云南人民討蔣自救軍第三支隊前來接應。起義武裝編為三支隊四大隊,張伯林任大隊長,傅發(fā)焜任教導員,四大隊到沾益接應了播樂中學的武裝起義,在陸良、師宗、羅平等縣開展游擊活動,消滅地霸武裝,建立地方政權,擴大游擊隊力量。工作中,傅發(fā)焜英勇頑強,不怕吃苦,以身作則,任勞任怨,充分體現(xiàn)了一名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操。

1948年12月17日,三支隊從羅平急行軍50多公里到達師宗南部新區(qū)路撒村宿營后,獲梅山鄉(xiāng)地霸李樹屏告密的敵26軍578團李營連夜出發(fā),將路撒村東西北三面包圍,憑借有利地形,用火力封鎖村莊前面的道路。三支隊利用晨霧作掩護,冒著敵人的炮火沖出村外,又遭到另一股敵軍的進攻,三支隊處在敵軍的夾擊之中。在此緊急關頭,傅發(fā)焜挺身而出,帶領突擊隊沖入敵軍陣地,猛沖猛打,擊潰了迎面作戰(zhàn)的敵軍。突擊戰(zhàn)中,傅發(fā)焜被敵軍機槍射中,壯烈犧牲。


羅占云(1910-1948)

1948年4月28日,中國共產黨優(yōu)秀黨員和優(yōu)秀的軍事指揮員,年僅38歲的淮北軍區(qū)副司令員羅占云,積勞成疾,傷病復發(fā),病逝于洪澤湖畔的后方醫(yī)院。華東軍區(qū)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張云逸等即電告淮北軍區(qū)和羅占云夫人鄧宇藍,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羅占云的革命功勛:“占云同志一生為革命艱苦奮斗,其堅強不屈之精神未嘗稍懈,今不幸逝世,乃我黨我軍重大損失。切望全體軍民繼續(xù)為革命事業(yè)努力奮斗,爭取最后勝利,以慰英靈。”

羅占云是中國革命進程的直接參與者。他1910年出生于昭通市大關縣,15歲開始戎馬征程,參加過北伐戰(zhàn)爭、南昌起義、湘南暴動、井岡山斗爭、古田會議、五次反“圍剿”、二萬五千里長征、八年抗戰(zhàn)和解放戰(zhàn)爭。1928年4月跟隨朱德進入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勝利會師時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排長、連長、獨立營營長、支隊長、團長、陜北長城作戰(zhàn)分區(qū)司令員、新四軍軍部特務營營長、獨立團團長、津浦路東軍分區(qū)司令員、獨立旅旅長、淮北軍區(qū)副司令員等職。他身經百戰(zhàn),屢建戰(zhàn)功,以“猛將”著稱。曾先后9次負傷,左手殘廢,榮獲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頒發(fā)的三等紅星獎章,多次受到張云逸、羅炳輝的表揚和軍區(qū)、師部的獎勵。

羅占云在作戰(zhàn)中注重結合實際,學習和運用毛澤東游擊思想,他常說:“一個指揮員不到最前面去,不到最危險的地方去,怎么能鼓舞戰(zhàn)士們英勇殺敵呢?”在第一次反“圍剿”戰(zhàn)斗中,羅占云率紅四軍十二師三十五團和兄弟部隊一道,生擒敵前總指揮張輝瓚及部下9000余人,取得了反“圍剿”的第一次大勝利。

1938年冬,黨中央決定派李先念到華中工作,加強新四軍的領導和骨干力量,羅占云隨同前往。1939年,羅占云率新八團隨羅炳輝開辟了津浦路東抗日游擊根據(jù)地,參加了定遠、半塔集保衛(wèi)戰(zhàn),并在六合、儀征一帶保衛(wèi)秋收,與進戰(zhàn)八百里橋據(jù)點的日偽軍展開激戰(zhàn),擊斃自太平洋戰(zhàn)爭以來從未受傷被吹捧為勝戰(zhàn)武士的3名日本軍佐。戰(zhàn)后沒幾天,八百里橋據(jù)點的殘敵被迫全部撤走。

在艱難困苦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里,羅占云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他用的一床被子,還是1939年新四軍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犧牲前留給他的。他耿直、爽快,事事以大局為重,從不搞特殊,即使是按規(guī)定應得的待遇也不要。在一次危急轉移關頭,他發(fā)現(xiàn)隨軍行動中有自己的愛人和兩個孩子被參謀先拉上了船,立即嚴肅批評道:“我首先是2000多名戰(zhàn)士的指揮員,其次才是兩個孩子的爸爸,我絕不能把部隊的安危放在一邊,而首先讓自己的家屬過河,我現(xiàn)在命令,首先將他們留下,迅速讓部隊過河。”羅占云指揮部隊安全到達彼岸后,才和家屬最后過河。緊張的戰(zhàn)斗間隙,他總要帶領部隊做群眾工作,助民勞動,幫助困難群眾渡過難關。他常說:“我們部隊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就像魚和水一樣,水干魚就死。”

1947年11月,羅占云在華東黨校學習結束后,張云逸找他談話,要他擔任一個縱隊的領導工作,而他堅決懇求到環(huán)境復雜、生活艱苦的兩淮地區(qū),組織滿足了他的心愿,任命他為淮北軍區(qū)副司令員。到職不久,羅占云因病去世。


黃華先(1915一1941)

黃華先是中國工農紅軍川滇黔邊區(qū)游擊縱隊母享游擊隊總指揮,“熱血一腔沃故土,英名千秋留汗青”,鐫刻在他墓碑上的對聯(lián)就是對他一生的寫照。

1915年黃華先出生于昭通市鎮(zhèn)雄縣,1933年到貴陽求學,1936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按中共川滇黔邊區(qū)特委指示,在鎮(zhèn)雄母享成立聯(lián)絡站,組建中國工農紅軍川滇黔邊區(qū)游擊縱隊鎮(zhèn)雄母享游擊隊,黃華先任總指揮。游擊隊轄兩個大隊,配合縱隊在母享一帶開辟革命根據(jù)地。1937年1月,紅軍川滇黔邊區(qū)特委和縱隊領導人相繼犧牲,縱隊主體停止活動,黃華先在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lián)系的情況下,仍堅持革命斗爭。1938年11月,在貴州畢節(jié)找到縱隊貴州游擊支隊政委阮俊臣后, 他被阮俊臣設法送到貴州軍官學校學習,學習結業(yè)即刻回母享召集舊部,宣傳抗日救國。1940年9月,黃華先、吳清順、黃光明與阮俊臣、趙文海、詹紹武等30余人在貴州畢節(jié)開會,決定在鎮(zhèn)畢邊境建立根據(jù)地,并將母享游擊隊擴編為5個大隊,黃華先任參謀長兼二大隊大隊長。不久,國民黨昭通護衛(wèi)團副團長隴生文奉命率部到鎮(zhèn)雄與畢節(jié)保安二團、四團,鎮(zhèn)彝威獨立營及民團“會剿”游擊隊,先后在四川敘永的箱子廠、隴杠,貴州畢節(jié)的菖浦田、水箐口,威信水田寨和鎮(zhèn)雄關門山、劉家山等地與敵激戰(zhàn),傷亡慘重。1941年3月25日,黃華先在母享被叛徒殺害,年僅26歲。黃華先犧牲后,被剖腹挖心,碎尸于荒野,當?shù)厝罕娪诎胍箤⑵洳糠謿埡”I回,草草掩埋在母享上街口汪家營。其弟黃福先亦被捕,被敵人割去腳趾、剮其皮膚,折磨而死。其家屬遭追捕,房產被沒收。


馬金碧(1928-1949)

執(zhí)著的信念,無私的奉獻,寄予了“勇敢堅定”四個字,蘇聯(lián)電影《丹娘》,展現(xiàn)了衛(wèi)國戰(zhàn)爭爆發(fā)后,18歲的熱血女青年卓婭棄學參加游擊隊,在德戰(zhàn)區(qū)與法西斯斗爭的感人故事。面對敵人的酷刑,卓婭以另一位被白匪殺害的女英雄“丹娘”的名字自稱,英勇不屈,壯烈犧牲。20世紀50年代,也就是馬金碧犧牲后不久,女英雄“丹娘”卓婭的事跡傳遍了全中國。全國青年以卓婭為榜樣,投身到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滾滾洪流中,馬金碧不就是中國的“丹娘”嗎?馬金碧用年輕寶貴的生命踐行了她生前立下的誓言:“人的一生不在長短,而在于他對人類社會的貢獻。”

馬金碧,女,1928年10月14日出生于昭通市昭陽區(qū),1947年至1948年在昆明昆華女師讀書期間,先后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和中國共產黨。她利用從事學生會宣傳工作的有利條件,巧妙轉移已暴露身份的師生,常以犀利的筆鋒,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罪行。此時,國民黨反動派在全國戰(zhàn)場上節(jié)節(jié)潰敗,中共云南省工委領導的游擊武裝在全省各地蓬勃發(fā)展,馬金碧等一批志同道合的熱血兒女,毅然離開學校、離開昆明,到游擊活動區(qū)尋找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在蒙自,他們遇到“民革”反蔣武裝滇黔人民自救軍萬保邦部攻打縣城,馬金碧就地參戰(zhàn),任萬保邦部總部政治部婦女科長。攻城失敗后,馬金碧一行在撤退途中被俘。在獄中,她動員和組織被俘人員伺機逃跑,策反看守的國民黨士兵。由于叛徒出賣,敵人如臨大敵,對馬金碧下了毒手。1949年5月31日,敵人把馬金碧、盧志遠(萬保邦部政治部主任)五花大綁,游街示眾,押赴刑場。面對劊子手,他們毫無懼色,大義凜然,高呼“共產黨萬歲!”沿途群眾為之動容,馬金碧犧牲時年僅21歲。1950年5月30日,馬金碧在蒙自英勇就義一周年的前一天,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濟琛電告蒙自縣人民政府:“……盧志遠、馬金碧之墓地,請修理立碑,以昭忠烈。”


茍悅彬(1919-1949)

茍悅彬是重慶地下黨情報人員,是云南省唯一一位犧牲在重慶“中美合作所集中營”渣滓洞監(jiān)獄的革命烈士。面對敵人的酷刑,他大義凜然,泰然自若:“坐老虎凳、上烙鐵、釘手指甲這些小把戲,只能對付那些軟骨頭,我血液里流淌的只有‘忠誠’二字。”這不正是《紅巖》中的英雄人物嗎?反映重慶解放前夕嚴酷的地下斗爭,特別是獄中斗爭為主要內容的長篇小說《紅巖》膾炙人口,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書中的英雄人物更是人們爭相頌揚的榜樣。

1919年1月茍悅彬出生于昭通市綏江縣,1947年考入重慶二一兵工廠任技術員,同年10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重慶地下黨情報人員,負責發(fā)送《挺進報》。1948年4月15日因叛徒出賣被捕,被囚于渣滓洞。獄中,他九次遭受酷刑,第一次就造成腿骨骨折。特務們始終想不明白,在數(shù)次酷刑面前,是什么力量支撐著這個文弱書生。1949年11月底,重慶解放前夕,國民黨特務對關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白公館、渣滓洞、松林坡的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進行大屠殺,并喪心病狂潑上汽油,焚尸滅跡,歌樂山坳遺下300多具烈士慘不忍睹的遺骸,茍悅彬犧牲時年僅30歲。一個半月之后,重慶各界人士,在青年館大禮堂舉行遇害烈士追悼大會。司令員劉伯承和政委鄧小平,冒著戰(zhàn)地硝煙,匆匆趕來祭奠英烈,鞠躬致敬。在松柏與鮮花叢中,茍悅彬烈士遺像與羅世文、車耀先、江竹筠等烈士的遺像陳列在一起。

作者?翟昭明

審核:聶學虎   責任編輯:聶學虎
昭通新聞報料:0870-2158276 昭通新聞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昭通新聞報料:0870-2158276  
昭通新聞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審  核:聶學虎
責任編輯:聶學虎
標簽 >> 學黨史 
捐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