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2-03-04 09:55虎年正月十六,綏江的天氣不算好,但也不是太壞。午飯后,我來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目的地是夫人壩。既是故地重游,也是新景初探,了卻我心中的一個愿望。
現(xiàn)在,若以人民廣場為起點,從綏江新城去夫人壩約為14公里。重上夫人壩,與我第一次去時已相隔了48年。
1974年清明,我還未滿14歲,是綏江一中的初一學生。那天,我隨高中班的校友去夫人壩為李正忠烈士掃墓。
記憶深刻,不僅在于為烈士掃墓的意義,還在于對夫人壩和往返夫人壩過程的記憶。
跨過小溪溝,穿過半邊街,走過鳳池壩,翻過回望村,蹚過幾道水,越過肖家壩,又過了兩條溝,便沿著烈士當年剿匪時爬過的懸崖,手腳并用地爬上夫人壩。
李正忠是山東人,犧牲于1950年6月夫人壩的剿匪戰(zhàn)斗中。據(jù)老人介紹,剿匪時李排長身先士卒,第一個從懸崖下爬上夫人壩,腳跟還未站穩(wěn)便被土匪的暗槍擊中。
一系列祭拜活動結束后已過午時,我們便繞行盤山的步行道下了夫人壩,急急回返。
那天同去的初一同學中還有甘強,我們是各自班上的體育委員,都是校籃球隊的隊員。從夫人壩下到肖家壩后,我倆便一路跳著跑著,先于其他人回到縣城時,已是傍晚6點左右。回家簡單地吃過飯后,又回到學校的晚自習課堂。
近兩年,綏江縣政府著力將夫人壩打造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風情、風景旅游景區(qū),激起我重上夫人壩的強烈愿望。
驅車上了夫人壩,回望遠處的金沙江和綏江縣城,俯視壩前的深山狹谷,確有置身云上的感覺。
連天的梯田層層疊疊,水田里波光盈盈,溝里溪水潺潺。壩上星羅棋布地散落著幾十戶人家,占地面積都在百平以上的兩層全木結構的苗家風格建筑,寬寬的走廊和貴妃靠,以及樓前寬闊的院壩,別有一番風情。
除了住房建筑,每家都有一大間磚木結構的、專門用來烤制臘肉的烤火房,每個烤火房里都掛滿了臘肉,其中一家足足掛了兩頭豬的肉。
每到一戶參觀,好客的主人都熱情邀坐、邀茶。交談中得知,夫人壩有40余戶人家,家家住的都是新房。
夫人壩的風景四季不同,各有詩意。此次雖天公不作美,但仍不失云上人家之風韻。
剛上夫人壩,我便毫不費力地辨認出烈士墓所在的方位,并得到老鄉(xiāng)的確認。烈士墓已被重建,墓前平臺寬闊,松柏蒼勁挺拔,與48年前的景象已完全不同。
以前上夫人壩步行要數(shù)小時,如今通了公路,開車僅半小時。道路雖已硬化,但過了肖家壩,路面僅夠一張小型驕車單向通行。一路盤山,彎多坡陡,特別是在半徑極小的180度轉彎處,坡度更大。
今天重上夫人壩,才發(fā)現(xiàn)夫人壩的地勢原來是那么高,道路是那么險,夫人壩的旅游開發(fā),任重而道遠。
愿云上人家更加美好!
作者:凌育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