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2-05-07 11:29“讓”能使生活變得更和諧、更美好。
“讓”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在學(xué)校,同學(xué)之間發(fā)生沖突時,總會有人先讓一步;排隊打飯時,同學(xué)們也總是互相謙讓。公交車上,也少不了相互讓座……
“讓”是為人處世的素養(yǎng)。康熙年間,禮部尚書張英的鄰居吳某想越界蓋房子,張英的家人氣不過,給張英寫了一封信問該如何處理,張英只回了四句話:“一紙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
“讓”是人情溫暖。記得有一次,我和媽媽去超市,拎著大包小包走了出來,我累得氣喘吁吁,在不遠(yuǎn)處發(fā)現(xiàn)了一個座位,我頓時健步如飛、馬不停蹄地跑過去,坐下來大口喘著粗氣。這時,一位老爺爺滿頭大汗地走過來,我笑瞇瞇地讓老爺爺坐,老爺爺一個勁地對我說:“謝謝。”那一刻,我感覺身上的疲勞煙消云散了,只留下快樂的笑容。
“讓”是一種胸襟。縱觀三國,多少英雄豪杰,我最喜歡的是諸葛亮,他用一生書寫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周瑜臨死前,還在感嘆“既生瑜,何生亮!”如果他當(dāng)時懂得退讓,明白“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道理,與諸葛亮共同討伐魏國,可能歷史會被重新改寫。
“讓”也是美德。孔融四歲讓梨,讓的是長幼有序的美德;晉文公退避三舍,讓的是氣概;韓信受胯下之辱,讓的是氣度。
有時候簡簡單單的一個“讓”字,卻蘊(yùn)含了深刻的道理,它能消除人們心中的仇怨,澆滅人們心中的怒火,折射出至善至美的人性光輝。正所謂“忍一時風(fēng)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作者:昭通市實驗小學(xué)六(11)班 馬赫? 指導(dǎo)教師:唐大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