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2-06-02 11:13當下,我最擔憂的事情是文化貼近的“放空”。毋庸置疑,當“鄉(xiāng)土”“鄉(xiāng)愁”成為一些作家用以敲開“宏大敘事”后花園之門的時候,我選擇的是腳踏實地書寫鄉(xiāng)土、踐行鄉(xiāng)愁,讓筆下的諸多小人物靈光閃現,鑄就一塊厚實的詩意屏障。《走訪筆記》中的“走訪”,是事實,不僅僅是交談、看望、檢視,更多的是一種感情的融入、理想的融入、命運的融入。無論是廣大貧困群眾,還是廣大扶貧干部,“走訪”這一事實的核心是心靈的對望。
通過走訪,打開彼此內心的枷鎖,呈現海闊天空。我用詩歌記錄的一切,很多時候比表冊更能深入實際。在《走訪筆記》中,我寫到了販夫走卒,在滂沱的詩意中成為一條農村的“鋼鐵長城”,他們在蹣跚的行走中用淳樸和善良支撐起“下游的命運”。我相信不會有更多的人去寫“走訪”,因為它完全不具備這個世界的流行要素,我只是想開辟一個重要的領地,把行走的范圍縮小到“駐村”這一細小的行為。
我生活在鄉(xiāng)間,習慣與大地上最不稀奇的事糾纏,終日沉溺于殘缺不全的民間習俗中,像一個農民一樣不緊不慢地迎接每一個節(jié)令,在城鄉(xiāng)一體化的緩慢進程中等待一首詩的臨幸。在鄉(xiāng)間,我看到了令我沉迷的各式各樣的民俗禮節(jié)和能讓人笑出眼淚的一出出鬧劇,于是我寫下。
我始終在意“尹馬特色”。通過對具體的人、物及事進行開掘和再造,讓一直生活在“鄉(xiāng)下”的我在堅持詩歌鄉(xiāng)土精神的基礎上,用不同的節(jié)奏成就詩歌的律動、隱忍和通透,讓作品具有閱讀上的“感官性”。同時,作為鐘情于講故事的“段子手”,我更注重構筑詩歌情節(jié)的視角現場感,讓我的作品具有較強的戲劇沖突效果。所以,我在借力“真相”呈現事實圖景的同時,也試圖將寫作線狀化、溯流化,使其成為一種談笑式寫作。
作者:尹 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