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2-09-01 10:34唐詩美,很多人都能感受到。誦讀和欣賞唐詩,可以和潛伏在唐詩里的靈魂剪燭西窗、把酒夜談;也可以和流淌在各個情景中的文字相互交融、傾訴平生,在靜美的夜色中盛開一樹芳華。這種心靈的愉悅主要是從音韻的和諧、語句的流暢自然、詩境的優(yōu)美上感受到的。
研究唐詩,就要縮短欣賞和創(chuàng)作的距離。可以先把一首好詩“解剖”,即進行一次創(chuàng)作過程的反向演變,通過分析思考,以期學到古代詩人高超的創(chuàng)作方法,從而更好地品味唐詩。
格律詩,音韻和諧和語句流暢是基本的要求,且可以通過勤奮學習掌握,在此之上,最重要的是詩境的塑造。
我通過研讀劉禹錫的《烏衣巷》,進行一次創(chuàng)作過程的逆推,通過分析思考,以期理解詩人高超的創(chuàng)作手法。《烏衣巷》全詩是: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全詩都是寫景。詩人眼前是一幅單純、唯美、色彩鮮明的動感圖畫:在長滿野草花的朱雀橋邊,西下的斜陽映照著烏衣巷,幾只紫色的燕子飛入低房陋巷的千家萬戶之中。這種圖景除了唯美之外并沒有什么深意,然而詩人心中卻突然閃過一種聯(lián)想:千百年前這里曾是富貴顯赫的王謝家族,那時必然也是有燕子的,那時的燕子飛入的是華屋瓊閣,而不是現(xiàn)在這些尋常人家的房舍。這是一種想象中的時空大轉(zhuǎn)移,讓人油然感慨世事的沉浮變遷。怎樣才能表達出心底這種壓抑不住的感慨呢?詩人找到了一種連接不同時空的詩象,那就是過去和現(xiàn)在在人們眼中極為相似的燕子。
紫燕每年都回到舊巢,在人們看來有故人重逢的感覺。很顯然,舊時的燕子早已死去,現(xiàn)在人們眼中的燕子很可能是它們的子孫,但在人們的眼中,它們在形體和顏色上又是相似的,這種相似性可以成為人世變幻的一種襯景。于是,詩人便在一種故意的錯解中展開了詩意:“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到此,詩人的感觸自然而然地充分抒發(fā)了。
從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過程來看,首先具備的便是詩人心中對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然后才是詩人自然而然的表現(xiàn)手法。
從詩中可探尋到蘊藏的一種寂寥的氛圍,宛如在寂靜的江南小城中走過斑駁的青石板,走過彎彎的小石橋,走過夕陽中的烏衣巷,昔日烏衣巷的繁華景象已不復存在,唯一相似的只是在一抹斜暉下歸巢的飛燕。詩中沒有一句議論,字字未提滄桑,卻字字均含滄桑。通過野草、夕陽的描寫,以燕子作為盛衰興亡的見證,用時間和空間的轉(zhuǎn)換,巧妙地把歷史和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引導讀者去思考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變化,含有深刻的寓意。那些人、那些事,燕子見證過;那個時代的悲歡離合、波詭云譎,烏衣巷記錄了一切。只是歷盡歲月的洗禮,它們沉默不語。全詩語雖極淺,卻韻味無限。作者似隨手一寫,實則寫出了虛實相生,曲處能直,密處卻疏,全篇行云流水,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通過對這首詩的研讀,我清晰地了解到,一首成功的詩,首先要有對客觀世界的深刻感受,這種感受既是獨特的又是能引人共鳴的,然后才是尋找能表現(xiàn)這種感受的物象,再憑借詩人深厚的文學修為和高超的創(chuàng)作手法,把飽含感受的物象巧妙地呈獻給讀者。
要產(chǎn)生對客觀世界的深刻感受,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修為和觀察思考能力,這樣才有助于靈感火花的閃耀。能表現(xiàn)這種深刻感受的物象并不是空穴來風,能讓人真實地產(chǎn)生深刻感受必然有真實存在的實際物象,而詩人高超的文學修為通過閱讀思考和創(chuàng)作實踐是能夠達到的。
作者:石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