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日報
2022-08-31 15:40讀畫
罐罐茶??
回族人民好茶,由來已久,始從何時,已無從考證。但飲茶之好,自我記事以來,男女老少概莫能外。起床要喝,睡覺前要喝,餐前要喝,餐后要喝,特別是勞作之后,必喝。閑暇之際,更是喝茶交流的好時光。甚至結(jié)婚,其他民族多叫喝喜酒,回族人卻叫“吃糖茶”。茶已高度融入回族的飲食文化與民風(fēng)民俗。
記憶中,來客先上茶,友聚不離茶。飯前飯后茶,忙閑都喝茶。滇綠茶、普洱茶、苦丁茶、散茶、磚茶、花茶、大紅雙喜的糖茶等,茶與生活密不可分,茶與文化水乳交融,茶與人生相伴相依。
喝茶,成了生活之必備,待客之必需。久而久之,日積月累,竟成了回族特色。這特色,細研深思,頗具民族民俗文化意蘊。首先是喝茶的方式。回族人喝茶有一個特點,通常都不獨飲。或親至,或友聚,或家常飲,癮大者,也不會孤飲獨喝。兒時的家鄉(xiāng),因茶稀貴,又不允許市場交易,便順時而興,流行“朋眾茶”。即同村同好茶者,聚而共飲。上午喝我的,下午喝他的;今天喝你的,明天又喝別人的,用最少的茶,慰眾人的癮,在那困難年代也有些許亮色隨茶而生,鄉(xiāng)人戲稱苦中有樂。
“朋眾茶”通常用稍大的茶罐熬,因此稱為罐罐茶。罐是土陶罐,底小口大,罐壁有一個把手,罐沿有倒茶的罐嘴,確保倒茶時滴茶不漏。用時下的說法,倒像是一個藝術(shù)化了的杯子。那時候鄉(xiāng)村都沒電,夜晚顯得特別漫長,于是圍爐“炕茶”成了每天的必修課。
吾與罐罐茶自小結(jié)緣。我曾在拙作《茶緣》敘說過這一溫馨過往。記憶中,罐罐茶是與外公暖暖地連在一起的。很小的時候,外公常來我家。一進家門,旋即往火塘邊一坐,爸媽便高聲喊:“熬茶!” 我麻利地接一壺水燒在火上,再把土陶罐放在火上燒起,這是滇東北回族罐罐茶最基礎(chǔ)的一道工序。罐罐茶熬茶的過程,儀式感很強,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一道程序的規(guī)定動作后,我便睜大眼睛聚精會神地盯著火上的開水壺和茶罐。
開水通常是先煨熱的,很快就能燒開,重點是茶罐,要盯著它,等著它被燒變色,從褐黃略偏橙色漸漸變灰變白一直到整個罐體被燒得通紅。只要外公一句“要得了”,我立馬用右手拿住罐把,從火上取下來,然后迅速交換至左手,騰出右手抓一把上好的茶葉放到罐里,立馬又把罐交換至右手,然后很有節(jié)奏地上下簸茶。只見一股青煙從罐中溢出,瞬間茶香滿屋。這個簸茶的環(huán)節(jié)很體現(xiàn)功力,慢了,茶會被烤煳;快了,茶會被簸出來,必須力道適當(dāng),只讓茶香,不讓茶煳。簸著簸著,茶罐逐漸由紅轉(zhuǎn)白,等到外公再來一句“要得了”,我就迅速將罐從右手交換到左手,右手拎起剛燒開水的開水壺,把水準(zhǔn)確而飛快地注入茶罐。水進茶罐,“滋”的聲音非常悅耳,滋聲響起要迅速揚起壺嘴,這樣會有一層茶沫隨著水汽升起,漂在罐口而不漫出。只需輕輕傾斜罐口,將茶沫吹到火塘的灰洞口,然后把茶水慢慢倒進陶瓷的茶杯,至此,整個熬制過程結(jié)束。外公端起茶杯,輕輕抿了一口,說:“這個頭道茶,好!”看我的眼神滿是贊許和慈祥。我在心中暗自竊喜,成就感油然而生。在家飲茶,茶道溢于其間。一罐茶成,頭道茶上敬老人和重要的客人,二道茶父母可參與進來,而我等幼小之輩,可分享第五、第六道茶。茶水雖不濃,卻依然香透心脾,一口下去,頓覺心曠神怡。一罐在火,全家其樂融融,天倫之樂,盡在茶香彌漫之中。
那時候村里有品好茶的傳統(tǒng),誰要弄到好茶,便會盤算著約幾個至親好友來喝茶。那時候還沒有分享和共享這兩個詞匯,通常叫請來“啖一口”或“熬一罐”。被約的人心里暖暖的,沒被約又碰巧知道的人會感到很失落。因此,即便都是被約的人,路上遇見也閉口不談去哪兒、去干嘛,直到走進了主人的家門,才彼此會心一笑。開水早已燒好,罐罐已在火上,滿屋歡聲笑語,場面異常熱鬧,都在等水開、罐紅、茶成,然后品嘗、評點。品好茶,品的是茶,爽的是心情,檢驗的是親疏遠近。
那時候,村里還有喝茶議事的習(xí)慣。生產(chǎn)隊要研究春播夏種、秋收冬藏之類的大事,家庭中要商量大姑娘小伙子說媒提親的大事,乃至村子里有人去世怎么安排后事等,通常都是約了喝個茶,邊喝邊談,邊談邊喝,茶淡了再換,一直到形成共識。說是喝茶,其實就是開會,開隊務(wù)會,開家庭會,開研討會,開品茶會之類。只是聽上去沒有開會那么莊重嚴(yán)肅,更像是一家人和和氣氣、商商量量地就某些要辦必辦的事形成辦事的規(guī)劃、方向、目標(biāo)與步驟、辦法、措施和就諸多共同關(guān)心的問題話題廣泛地交換了信息與意見。
那時候村里還有吃糖茶的習(xí)俗。問姑娘小伙要結(jié)婚了不,通常說是不是要請吃糖茶了,家鄉(xiāng)回族人結(jié)婚鬧洞房就叫吃糖茶。結(jié)婚當(dāng)日,晚宴之后,待日頭落定,星月初升之際,名曰吃糖茶的鬧房大戲便隆重開啟。一開始很莊重,儀式感很強。第一個儀式是新郎新娘給新郎的父母和至親長輩敬茶并改口,新娘喊出第一聲大大、媽媽,大大、媽媽答應(yīng)之后封贈幾句吉言,希望早生貴子、互相包容、尊老愛幼、和睦鄰里、白頭到老,等等,從此成為了真正的一家人。然后老人離開休息,鬧房轟然開始。夜晚被年輕人的激情沸騰了。新郎新娘從陪郎(伴郎)開始敬茶,每位被敬者都有權(quán)要求新郎新娘表演一個節(jié)目,什么咬糖、咬蘋果、壓氣球、抹花臉等,花招迭出,極盡狂虐之能事。鬧至高潮,茶杯茶盤皆無影無蹤,唯青春與快樂,幸福與祝愿讓整個鄉(xiāng)村的夜晚都幸福得久久難眠。
在整個滇東北,回族人的茶,已有明顯的特點標(biāo)識和悠遠的文化韻味。回族人喝茶是愛好,有茶共飲是習(xí)俗,亦為民族特色。好吾好以及人之好,重分享而不獨享,歡樂與共,甘苦同嘗,再大的事,一喝解千難;再難的事,一喝出辦法;再苦的事,一喝回味甜;大喜的事,喝得甜上甜!
讀 畫
□耘豐
總是讓美麗剎那間隨風(fēng)而逝,總是讓詩情畫意一笑而過,總是讓芳華由彩色變?yōu)榛野字敝料旁陲L(fēng)中。只因為我們抓不住時間,留不住歲月,讓很多很美的剎那都變成了一瞬的燦爛,沉淀為茫茫滄海的一聲嘆息。好在,我們還可以讀畫。
畫是畫家用真心真情記錄下的時代風(fēng)華,比攝影更深厚、更用情,負載了更多的當(dāng)代信息,展示了時代風(fēng)情,寄寓了深刻哲理,傾注了作者的心血與情感,甚或隱含了對時代的評判與對未來的期許。最重要的是,一眼結(jié)緣,萬千感受。畫的沖擊,是美的震撼,雖感動至極每至無語,但會在心中漣漪漾漾,回味久遠。
畫有千千結(jié),只在一望中。好畫的強大魅力疑似一種看不見的吸附力牢牢沖擊著閱畫者的感官與神經(jīng),讓人驚喜讓人感動,讓人爽樂也讓人痛并感動著,想甩也甩不脫。說不清滋味,講不出感受,但不知為何,持久地被吸引、被感動,以至多數(shù)的欣賞者越是喜歡越是愛在眼中、心中,口卻難開!
直到有一天,一位導(dǎo)師告訴我,畫是用來讀的,我才恍然大悟,好畫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
讀得出畫的人有很多,甚至是全部。而畫者,無不帶有其時代烙印。讀懂了,便是共鳴,讀者與畫者都為此有了獲得感、成就感和精神的愉悅感。
我不會畫畫,但愛讀畫,讀有名或無名的大師的畫。
有的畫會讓你韾香十里,有的畫會讓你淚若泉涌,有的畫會讓你數(shù)日難眠,有的畫能讓你肝腸寸斷……好畫,會讓你流連忘返、持續(xù)感動。
讀畫,是欣賞品味,其實也是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讀懂了,是能力,是品位,也是緣分。讀懂了,其實也有痛苦,有傷感,有孤寂,有難言的“觸畫傷情”。一句話,畫如人生。
讀畫,要有緣分遇見,要有靜的環(huán)境,更要有靜的心境。流連駐足,遠離一切紛擾塵囂,既在畫外,又在畫中,慢慢地讀,細細地品。
曾經(jīng)讀過一幅名為《我的父親母親》的畫,一眼就被它深深吸引,瞬間已是清淚滿目。山下,水畔,古木,巨石,清幽的庭院,詩情畫意的背景。背景之下,是做針線活的母親,還有母親身旁看著夕陽流水若有所思、若有所待的父親。似是在等兒孫歸來,又似是靜候時間漫流,看夕陽西下,任歲月的沙漏自然地滑落。最是那一眼慈祥滿臉滄桑,那手上略顯夸張凸起的青筋,那白而漸稀卻又根縷可數(shù)的白發(fā),生動寓意了一生的愛與辛勞,見證了時間的力量與人生的短長。瞬間,我想起了我的父親母親,想起他們呵護我成長,想起他們的大愛無疆,想起他們信仰的虔誠,做人的真誠、實誠,每一個細節(jié)都刻骨銘心。父母之愛,是一種文化血脈,代代相傳,積小溪而成洪流,宛如滾滾長江卻又毫不張揚,自然地傳承流淌。這幅畫用具象的手法寄寓了深厚的時代與文化的含量,很多人駐足、深讀、細品,讀出了萬千感悟與感動。所謂好畫,就是能擊中萬千讀者,能讀出畫者的春秋筆法與大格局、大境界乃至小心思。
畫不僅是用來看的,更應(yīng)該是用來讀的。讀進去,人畫交融,品萬千美感,悟百般深意,闊眼界、展胸襟。讀出來,讀出畫者境界情懷,畫外功夫,畫中美妙,讀出詩意情懷,寓教于閱讀之間。
養(yǎng)成讀畫的愛好,培養(yǎng)讀畫的興趣,提高讀畫的能力,甚至激發(fā)畫畫的沖動,乃人生之樂,亦為人生之美也!
來源丨@昭通日報? 微信(ID:ztrbwx)丨播音/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