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2-09-16 15:41編者按: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民為國基,谷為民命。當第一縷秋風輕輕地拂過烏蒙大地,田野里、果園中奏響了收獲的旋律。無論是星羅棋布的種植大棚,還是集中連片的產業(yè)基地,處處盈車嘉穗、瓜果飄香,涌動著高質量發(fā)展的活力,農民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在黨的二十大即將勝利召開之際,昭通日報社全媒體平臺推出“多彩烏蒙慶豐收”農民豐收節(jié)主題策劃報道,以慶豐收、曬豐收、話豐收、享豐收為脈絡,充分展示昭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取得的豐碩成果以及鄉(xiāng)村振興取得的喜人變化。
走進魯甸縣龍頭山鎮(zhèn)光明村,漫山遍野的花椒林郁郁蔥蔥,一串串顆粒飽滿、油光發(fā)亮的青花椒掛滿枝頭,椒香在空氣中肆意彌漫,林間隨處可見椒農采摘青花椒忙碌的身影。
見到王啟榮時,他正背著滿滿一籮筐青花椒從地里回來,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今年,他家種植的6畝青花椒又獲大豐收。
“要想花椒收成好,關鍵在于剪枝,要分清它的發(fā)育枝、徒長枝、結果枝,然后果斷地進行修剪……”說起青花椒種植技術,王啟榮如數家珍,頗為驕傲。
59歲的王啟榮,在光明村王家坪子村民小組小有名氣,他是當地的青花椒種植大戶,也是村民眼里的“土專家”。村民在青花椒種植過程中遇到什么難題,都會向他請教,而王啟榮也樂在其中。除了光明村,他還經常受邀到梭山、小寨等附近鄉(xiāng)(鎮(zhèn))教授青花椒種植技術。
王啟榮告訴記者,位于半山腰的光明村以前交通不便、缺水嚴重,山坡上種植的全是玉米等傳統(tǒng)農作物。農民收入來源單一,靠天吃飯是常態(tài)。雖然有村民種植了少量青花椒樹,卻沒有人敢打破傳統(tǒng),將青花椒作為支柱產業(yè)發(fā)展,只能任其野蠻生長。發(fā)家致富,共奔富裕路,是大家想都不敢想的事。
“要感謝譚德軍支書,他來了以后就發(fā)動我們大面積種植青花椒。也因為到山上采摘青花椒,才讓我們在2014年魯甸6.5級地震中撿回來一條命。”王啟榮感激地說。
借助魯甸6.5級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機遇,村里的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此外,村里積極調整產業(yè)結構,通過黨員干部帶頭,引進專家指導,強管理,樹品牌,奮力推動花椒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持續(xù)把“小小花椒樹”做大做強,持續(xù)助民增收,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xù)鄉(xiāng)村振興。
得益于黨委政府的好政策,如今,王啟榮家的6畝土地全部種上了青花椒樹,每畝青花椒產量在150公斤左右。按照每公斤65元的價格計算,他家今年預計收入6萬余元。從無到有,從有到優(yōu),王啟榮不僅靠種植青花椒養(yǎng)活了一家人,還改善了生活條件,供孩子上了大學。
對于未來的生活,王啟榮充滿了期待。他將繼續(xù)潛心耕耘,帶著這份“椒”傲,向著更光明、更美好、更幸福的方向前行!
昭通日報記者:譚光吉 莫娟 唐龍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