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2-10-29 13:33走在得勝的路上,路面有泥濘,前方有鮮花。
永善縣得勝村和鎮(zhèn)雄縣蓼葉村,都是大山深處的深度貧困村,也是脫貧攻堅的一線戰(zhàn)場。中國變化最大的十年間,我在這里的山路上奔波了兩年。
脫貧攻堅伊始,掛在懸崖上的山間小道,便一直伴隨著兩個山村的扶貧干部們。每天,他們都行進(jìn)在泥濘的小道上,艱難地走向裊裊炊煙處,低頭邁入低矮破舊的土墻房,坐在柴火旁,與臉龐被映得通紅的村民交談,了解村民家庭的難處,記錄各種信息,講解黨的扶貧政策,聊一些關(guān)于變化、希望和未來的話題。走進(jìn)同樣泥濘的山地,幫助村民種下更值錢的植物,一起看著地里的綠色,一天天鮮亮起來。走到建房的現(xiàn)場,敲一敲柱子,遞一遞磚塊,與村民們共同繪就一幅白墻青瓦遍布綠水青山的水墨畫。
攻堅克難,清除道路上的泥濘不算艱難,艱難的是清除部分村民思想中存在的泥濘。“等靠要、不平衡、常抱怨、無激情、缺奮斗、少追求”,這些無形中的泥濘,給扶貧干部增加了工作的量和難度。“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兩個山村的扶貧干部們顧不上照顧家里的老人,陪不了幼小的兒女,無論酷暑還是嚴(yán)寒,不管白天還是黑夜,總是在奮力攀爬,總是在苦口婆心,總是在思索研判。他們總是親力親為,認(rèn)真踐行著習(xí)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懷揣深情,直面惡劣的天氣,陡峭的山路,緊迫的時間,繁復(fù)的表格,一時的不理解,甚至是暴跳如雷以及辱罵,認(rèn)真求實,耐心解答,細(xì)致工作,一個一個地解決 “兩不愁三保障”存在的問題。
投身于脫貧攻堅這一場偉大攻堅戰(zhàn)的扶貧干部們,硬是用腳,把一條條充滿泥濘的山間小路,踏成了平坦大道;用汗水,沖洗思想上的泥濘。
踏破泥濘,穿越花海。
這十年,變化最大的就是邊遠(yuǎn)的貧困山區(qū)。汗水、淚水,甚至是犧牲,換來了一幢幢安居房在山間拔地而起,一家家村民高高興興搬進(jìn)城里的新居,一個個新興產(chǎn)業(yè)隨風(fēng)搖曳,一條條水泥路蜿蜒逶迤,一隊隊青壯年走出家門朝著向往的崗位奔去,一張張熟悉的面孔舒展了緊皺的眉頭……
如今,無論是走路還是乘車,行進(jìn)在大山深處平整的水泥路上,遇見迎面走來小學(xué)生,禮貌地向你行少先隊隊禮,滿是汗水的臉上還顯稚嫩的笑容,總會讓你一下子就看到,前面一片花海,未來芬芳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