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3-04-09 12:073月12日下午,在昭陽區(qū)吉祥公寓,記者正式見到了趙遠翠。
為何說是正式?因為在1個月前,她苦苦尋找兒子的救命恩人并堅持送上錦旗的事兒引起記者的關注,通過電話采訪并報道了這件事。短暫的電話采訪里,讓記者了解到這是一位不平凡的母親,面對醫(yī)生多次下達的病危通知書,她從未放棄,憑著她的堅持和陪伴,將兒子從鬼門關搶救回來;這是一位心懷感恩的母親,在沒有任何線索的情況下,一家家醫(yī)院詢問打聽尋找兒子的救命恩人;這是一位不服輸的母親,擺脫了錯誤的婚姻后,為了養(yǎng)活兩個孩子,一個弱女子從全是男人堆的鋼筋工中闖出了一番天地。
感恩、健談、樂觀、邏輯清晰、記性好……這是趙遠翠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讓記者有了想深入了解她的故事的想法,于是有了這次見面。
十八九歲的少女,對戀愛充滿向往,趙遠翠也不例外。為了愛情,她不顧家人的反對,從曲靖市會澤縣紙廠鄉(xiāng)遠嫁到昭陽區(qū)鳳凰街道荷花社區(qū)。然而,現實的婚姻卻一地雞毛,面對丈夫的家庭暴力、不負責任,趙遠翠選擇了離婚。面對周邊所有人的不理解,趙遠翠苦笑著:“自己選的路,只能自己承擔,不后悔。”說到前夫,她沒有怨言,反而笑著說:“是他成就了今天的我。”
這就是她的性格,不服輸、不言棄,做人做事向來如此。
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身無分文,小學文化的她不知該何去何從。以前在家養(yǎng)豬、做水果生意、幫人加工面條……但這些工作都難以滿足3人的生活開支,于是她將目光投向了建筑工地的鋼筋工。可她一個瘦弱的女子,很難讓人相信她能勝任這份工作。
看不懂圖紙,她就一遍遍向人請教,記不住料單,她就反復記,憑著不服輸的韌勁,從一個小工做到了包工頭。“我不怕苦不怕累,只想著多掙一點錢養(yǎng)活兩個孩子。”趙遠翠笑著說起往事。
就這樣,一干就是10多年,憑著她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吃虧的性格,贏得了大家的認可。生意最好時,她一年可以承包20萬平方米的施工量,手下帶的人最多時有20余人,說到昭通大大小小的工地,都曾有她的身影。那一雙手因常年做活手指變得彎曲,指甲縫里浸滿機油,看著粗糙黢黑,這是她的榮譽勛章。雖然辛苦,但一家人的生活也逐漸好起來了,買了房買了車,看著孩子們聽話懂事,趙遠翠覺得再累也值得了。
天有不測風云。2021年10月4日,她的兒子小濤不小心摔進牛欄江。雖然當時被路過的曹先翠和丈夫蔣先波及時搶救,但由于錯過了最佳的搶救時機,造成缺血缺氧腦癱。面對即使搶救成功,要么是植物人,要么只有3歲的智力的結果,大家都勸趙遠翠放棄治療,固執(zhí)的她仍堅持到底:“哪怕有一絲機會,我也不可能放棄。”在她的堅持下,小濤被成功救活,但也留下了很多后遺癥,而后一年多時間里,她放下工作,帶著兒子四處求醫(yī)問藥,尋求最佳的治療手段。如今,在她的耐心陪伴下,杜光濤也逐漸好轉,可以做一些簡單的事情了。
心懷感恩不言棄。當她得知是一對醫(yī)生夫婦出手相救才為杜光濤贏得一線生機,無論如何也要找到兒子的救命恩人成了她最大的心愿。在不知姓名、電話、地址,只知道是一對醫(yī)生夫婦的情況下,趙遠翠一家家醫(yī)院打聽,從魯甸縣江底鎮(zhèn)的小診所到昭通市的大醫(yī)院,全都找了個遍,但仍然無果。直到2022年4月,當時參與搭救的人把自己拍的一張照片發(fā)給趙遠翠,事情才有了轉機。利用自己工友多的便利,她將照片發(fā)布在抖音、微信等平臺,動員親朋好友轉發(fā),最終通過一位網友認出了照片上正在救人的是昭通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的醫(yī)生曹先翠。幾經周折,終于和兒子的救命恩人取得了聯系,在她表示想當面感謝時,曹先翠夫婦婉拒了。但倔強的她仍不死心:“電話里,她一直在問孩子恢復得怎么樣了。我就想等孩子好了,帶孩子去見見他們。”
2023年1月31日,趙遠翠帶著杜光濤給曹先翠夫婦送上錦旗。對于執(zhí)著地尋找救命恩人,趙遠翠解釋:“是他們仗義出手,救了我兒子一命,就想當面真誠地感謝他們!”
如今,小濤反應還比較緩慢,趙遠翠只得把他帶在身邊做事。懂事的小女兒想退學回家?guī)退謸鷫毫Γ悔w遠翠厲聲制止:“你如果退學就不是給我分擔壓力,反而是給我壓力!”嚴厲的話語里是趙遠翠不想孩子再像她一樣,因為缺少文化而吃盡生活的苦。
生活的困難并沒有磨滅趙遠翠眼里的光。“我的父親是一名退役軍人,在世的時候一直教育我們要用一顆真誠善良的心做人做事。”父親的諄諄教誨趙遠翠一直銘記于心,堅持用一顆真心善良的心與世間的苦難搏斗。
今年46歲的趙遠翠,堅信只要自己肯努力,一家人的生活一定會好起來的。
昭通日報實習記者 田朝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