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3-07-13 11:10走進(jìn)這家小吃店,我其實(shí)是很隨意的。
剛好到飯點(diǎn),小店就在面前,清爽、清靜 。
至于招牌上大大的“燕皮”二字,我沒深想,認(rèn)為那無非是吸引顧客的噱頭罷了。
小店經(jīng)營餛飩、鍋盔、醪糟等小吃。
店員是2名30多歲的女子,招呼我的那位年紀(jì)稍長,用略帶四川口音的普通話向我推介。
我在醪糟和餛飩間猶豫時,四川小妹向我推薦起她們家的“燕皮餛飩”。“我們的餛飩皮可不是面粉做的。”她拿出一張小小的又硬又糙像白紙片的“燕皮”給我看:“我們是用新鮮豬后腿上的精肉捶打成肉泥,把筋膜剔除,再加上紅苕粉揉制搟成餛飩皮。跟你平時吃的餛飩肯定不一樣,值得嘗一嘗哦!”
她不遺余力的推銷,勾起了我的興趣。
我見識不多,還真沒聽說過這種做法。好在有好奇心,我便決定嘗嘗:“好的,來一碗。”
四川小妹說,這是千里之外傳來的福州名小吃——“燕皮餛飩”,與北方餛飩的形狀相近,福州之外的人,大多稱其為“燕皮餛飩”。這叫法既保留了“燕皮”的獨(dú)特之處,也蹭了餛飩的高知名度。
如果沒人介紹,食客大多囫圇吃了,不會去管它是肉做的皮還是面粉做的皮,忽略了“燕皮”煩瑣的制作工序,也就辜負(fù)了店家精心制作的情懷。
轉(zhuǎn)眼間,“燕皮餛飩”端上了桌。
皮薄餡足,粉嫩的肉餡在晶瑩剔透的皮里若隱若現(xiàn),像蒙了面紗的美女,惹人垂涎。
夾起一個品嘗,味道確實(shí)不錯,綿軟滑彈,鮮美有嚼勁,比普通餛飩更絲滑更爽口。
我慢慢地吃,反正不趕時間。
邊吃邊和四川小妹閑聊,不僅知曉了“燕皮餛飩”煩瑣的制作過程和美麗傳說,也聊起了福州的古建筑:三坊七巷、林則徐故居和九頭馬。
通過閑聊,才知道這位四川小妹在福州闖蕩了一些日子,也才了解了她在福州發(fā)生的故事以及來呈貢開店的初衷與期許……
福州我是去過的,雖然2次都是匆匆而過,卻是去過三坊七巷的。不過,真沒聽說過火遍福州大街小巷的“燕皮餛飩”,更沒吃過。
四川小妹說:“你去過福州居然不知道‘燕皮餛飩’,有點(diǎn)奇怪哦!”
我有些尷尬地說:“是啊,當(dāng)時我只去關(guān)注了福州的名勝古跡,真沒去關(guān)注福州小吃。如果我早知道這個‘燕皮餛飩’,估計(jì)今天就沒有咱們倆愉快的聊天了,是不?”
四川小妹哈哈大笑,說出一句四川話:“你也還是好耍得很,我們還擺起龍門陣。”
一頓爽口的午餐和一場愉快的聊天。
“燕皮餛飩”,似乎讓我在夏日午后看到了福州街巷的車水馬龍、市井煙火和前世今朝。
這算不算“坐地日行八萬里”呢?
作者:田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