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免费麻豆av|久久亚洲色WWW成人男男|十八禁无遮拦av|亚洲午夜一本在线|好看的亚洲中文字幕|无遮挡黄动漫视频在线观看|性高潮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一区二区免费中文麻豆|白丝乳交内射一二三区|亚洲国产中文字幕精品,精品麻豆av免费,成人av无码国产在线一区,国产久久亚洲精品

點擊進入專題
 導航

閱讀昭通·人文丨伍寨,白云下的村莊

 2023-11-24 08:00  來源:昭通新聞網

1997年夏天,中考成績出來后,在填報志愿時,一所中師學校的定向招生志愿選項里一個陌生的村子闖進了我的世界。那個村子,就是永善縣伍寨彝族苗族鄉(xiāng)所轄的白云村,那里有一所學校,叫白云小學。那時候,我對白云小學、白云村以及伍寨鄉(xiāng)的情況一無所知,認知上一片空白,內心也是一片茫然。后來,因為種種因緣際會,我的生活或者說人生,終究沒有與白云這個地方發(fā)生實質上的關系。但是,說來奇怪,從那時候起,白云這個地方,竟然宿命般地鑲進了我的地域意識里,時不時地像一朵白云一樣在我腦子里飄浮一下。

參加工作后,在教書的四五年里,我從旁人的口中了解到一些有關白云村的信息,相對我身處的縣城而言,它是偏僻而高寒的。多年來,我一直有一個想法——到白云村去看看,實地看看這個宿命般與我產生聯系的地方,它究竟是什么模樣。

在我改行進城工作近20年里,隔三五年我便會因公事去一兩次伍寨,但每次都只到達鄉(xiāng)政府駐地,最多也只是到駐地周邊轉一轉,去白云村看看的想法始終未能如愿。也就是說,在這近20年中,我對伍寨鄉(xiāng)、對白云村的認知,實際上還停留在行政區(qū)域的意義上。伍寨,就是永善縣轄區(qū)內的一個鄉(xiāng);而白云,則是伍寨鄉(xiāng)所轄的一個行政村。對于地域意義和文化意義上的伍寨,我知之甚少,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更多的時候,伍寨這片區(qū)域,在我的心目中意味著某種邊界,但這種邊界感又是模糊的,是不具體的。我不知道,伍寨的邊界究竟在哪里。有時候,我甚至以為,伍寨本身就是一種邊界,一旦走進伍寨的區(qū)域,就走進了另一個世界,一個未知的世界,一個神秘的疆域。

伍寨云海。

《永善縣志》上說,伍寨以五姓居五寨得名。因歷史上有彭、吳、余、浦、丁五姓人氏在此居住,故起名為伍寨。

19世紀中后期,美國公理會傳教士明恩溥來中國游歷、生活了近50年。1899年,他出版了一本名叫《中國鄉(xiāng)村生活》的書。明恩溥在書中寫道:“幾乎所有中國人的姓都可用來指稱鄉(xiāng)村的名字。有時兩個或更多的姓被連在一起作為鄉(xiāng)村的名稱,如‘張王莊’,即張家和王家的鄉(xiāng)村。當然,光陰荏苒,有時候那些賴以命名的家庭可能發(fā)生變化,以至再沒有一個人留下來。這時,可能人們對有關變化情況的記憶已經消失,但鄉(xiāng)村原來的名稱還可能沿用至今。”

關于伍寨鄉(xiāng)的歷史,官方的介紹以“歷史悠久”這樣一個語焉不詳的短語就一筆帶過了,具體“悠久”到什么程度,沒有說,大概也說不清楚。“伍寨鄉(xiāng)”作為行政區(qū)域意義上的名稱,最早出現在1953年9月永善縣劃分的行政區(qū)域里,它隸屬于當時永善縣下轄的第八區(qū),即茂林區(qū),是這個區(qū)所轄的10個鄉(xiāng)之一。1984年,伍寨鄉(xiāng)作為茂林區(qū)所轄的兩個鄉(xiāng)之一,繼續(xù)隸屬于茂林區(qū)管轄。直到1988年,才從茂林鄉(xiāng)劃分出5個行政村,重新組建成伍寨彝族苗族鄉(xiāng),成為隸屬于永善縣直接管轄的一個行政鄉(xiāng)。也就是說,從官方的角度看,伍寨鄉(xiāng)行政意義上的歷史,是從1988年開始的。

實際上,中國的鄉(xiāng)村,尤其是僻遠山區(qū)的鄉(xiāng)村,要想追溯它具體的、精確的歷史淵源,是很困難的,因為一種事物存在的歷史,一定比史料記載的歷史更為久遠。正如明恩溥在《中國鄉(xiāng)村生活》一書中寫的那樣:“中國鄉(xiāng)村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沒有人曉得,也沒有人去理會它的前因后果。在那遙遠的、無法確定年代的、朦朦朧朧的過去,有幾戶人家從其他地方來到這兒安營扎寨,于是乎,他們就成了所謂的‘本地居民’,這就是鄉(xiāng)村。”

現在,伍寨鄉(xiāng)下轄的5個行政村(社區(qū)),分別是伍寨(社區(qū))、新勝、長海、中寨、白云,這些樸素而富有詩意的村名,并不是想象中的彭寨、吳寨、余寨、浦寨、丁寨。不過,像吳寨、彭寨這樣的村寨,至今依然以村民小組的形式繼續(xù)存在著。也就是說,關于那5個古老的寨子,已被納入“伍寨”這樣一個統(tǒng)一的名稱,以集體主義的形式繼續(xù)留存于人們的記憶中。

營盤水庫。

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向身邊的一些人咨詢同一個問題——在昭通境內,最高的地方究竟在哪里?有人說是五蓮峰,有人說是木魚山,有人說是燕子巖,有人說是令牌山,有人說是龍頭山,有人說是十八坪老林,有人說是轎頂山,有人說是棋盤山,有人說是鏡子山,有人說是尖石包山……答案五花八門,有些地名我第一次聽說,更不知道它們的具體位置所在。但是,他們說的這些地方都不對,有的距離最高海拔相差甚遠,差了好幾百米,有的很接近最高海拔,只相差十多米。由此可以看出,在同一片境域內生活的人,每個人都有一片屬于自己的疆域,每個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制高點。

當然,從地理學的角度看,這個問題其實不難解決,只要翻開一些書籍或者文史資料,比如《永善縣志》,即可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或者,在互聯網上“百度”一下,也可以找到相應的答案。后來我才漸漸明白,我的這種詢問,實際上并不是為了尋找一個地理學意義上的海拔,不是為了獲取一個具體的高度。我所要詢問的,更多的是人們心目中的一個高度、一個尺度。多數情況下,這種高度和尺度是不清晰的,是不具體的,只是一個指向不明的模糊概念。同時,這可能也意味著某種程度的認知,一種對自我及周邊環(huán)境的認知和界定。

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樣,在永善境內,海拔最高的地方,不叫“山”,不叫“峰”,不叫“巖”,也不叫“梁子”,而是叫“大坪子”。在我們的日常觀念里,山與峰,意味著突兀于地面之上的山石或土脈,它的指向是朝上的,朝向高遠的天空。大坪子這樣一個地名,它的指向似乎是沿著某個點向周邊擴展,意味著一種鋪展開來的寬度和廣度,朝向廣闊的大地。

大坪子。 蔣才明 攝

大坪子位于伍寨鄉(xiāng)中寨村的東北部,海拔3199.5米,它是永善境內海拔最高的地方,被譽為永善的脊梁。大坪子,顧名思義就是一片很大的坪子,一個面積達1800多畝的大坪子。這里地勢平坦,幾乎看不到任何高大的樹木,全是貼地的草叢植被,有一些低矮的灌木叢。伍寨東北部的環(huán)山,中寨南部的三鍋樁梁子,長海西南部的小花老林山,白云西南部的棋盤山……這些環(huán)布在大坪子周圍的草山,海拔都在3000米左右,是整個永善境內海拔較高的幾道山梁。站在大坪子的最高點,感覺頭頂的天空很近很近,而旁邊深切的大峽谷,又讓人覺得離地面很遠很遠。這個時候,站立在天地之間的人,有一種懸空感。

大坪子這個地方,荒無人煙。天氣晴朗的時候,在藍天和白云之下,大坪子的周邊是微微隆起的山脈,磅礴逶迤,眺過云蒸霞蔚的山谷,綿延到沒有盡頭的遠方。這個時候,人們在這個空闊而明朗的天地之間,對自己的存在似乎有一種更為清晰的認識——渺小,無足輕重。大多數時候,這里的氣候變化無常,一會兒陽光普照,一會兒云霧彌漫,一會兒風雨交加。人們在這混沌的世界里,內心會產生一種迷茫感,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性。

一個長期囚困于俗世生活中的人,來到大坪子這種空曠的洪荒之地,站在天地之間,與這里的時空形成強烈的對比,心理上一定會激蕩起巨大的波瀾。有那么一個極短的時間,在內心深處,自然而然地就會有一種徹底的空無感。似乎所有的隱秘之地,都可以被現代文明的觸角探測到,且被觸摸和抵達。

在大坪子附近的高臺地上,30多臺巨大的風機,在云霧彌漫的時空里孤傲地轉動著巨型的葉片。風,可以被利用,然后發(fā)光發(fā)熱。光,也同樣可以被利用,轉移到別的地方,繼續(xù)發(fā)光發(fā)熱。在大坪子旁邊的海子山一帶,有一個占地面積達5300畝的光伏發(fā)電場,鋪滿了10000平方米的太陽能光伏板。這個僻遠之地的風和光,源源不斷地為遠方的城市送去光明和溫暖,為現代文明進程輸送著清潔的能量,并在其他地方繼續(xù)讓人看見。

這片高寒而孤寂的土地,是與世界連接在一起的。

大坪子風電場。

初秋時節(jié),天高云淡,坐著中巴車在伍寨鄉(xiāng)17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走走停停,不時下車駐足觀望,視野之內,除了無邊的草地,便是藍天和白云。更遠處,峻嶺重疊,山間云霧與藍天白云渾然一體。伍寨鄉(xiāng)整個地勢呈東北高、西南低,但它的高和低之間,是緩慢漸進的。

如果說要有巨大的跳躍和落差的話,那就是在棋盤山的山頂上,這個巨大的跳躍,從2980米海拔一下子就跳落到只有680多米的金沙江邊的大興鎮(zhèn),這一跳就跳出了伍寨鄉(xiāng)的地界。這個垂直距離高達2300米的高差,曾吸引了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頂級翼裝飛行員。據說,那次翼裝試飛,幾個外國人僅用了3分鐘,便從棋盤山降落到大興鎮(zhèn)境內的預定地點。這樣來看,這2300米的落差,從所需的時間來看,也不是那么遙遠。

通過仔細觀察,我們發(fā)現在中國山區(qū)一帶的鄉(xiāng)村,在同一片稍微廣闊的區(qū)域內,大部分人家都居住在地勢相對較低的位置,也驗證了人們習慣于在較為平緩的低處建房而居。他們把高處和陡峭的地方,用來種植莊稼,或者讓它生長草木,放牧牛羊和馬群,也放牧飛鳥和走獸。我總覺得,這不完全是純粹基于自然環(huán)境的選擇,應該還有人們內心深處一些不可言說的原因,甚至可能還有某種神秘文化的元素,主導著人們對居家之地的選擇。在這件事情上,我們可以看到山里人平和、謙遜的品質,他們不愿意居住在最高處,也不想內心生活太過于陡峭。他們把高處讓給了代代相傳的神話和傳說,讓給了飛翔的大鳥和奔跑的異獸。

游客觀景。

以色列青年歷史學家在其著作《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一書中,談到一個觀點:人類的進化,人類文明的進程,主要是依賴于人類的語言的進化。人類語言真正獨特的功能,并不在于能夠在族群之間傳達信息,而是在于在族群中講故事、傳遞故事。當然,講故事并不難,難的是要講出有效的故事,講出讓人相信的故事。一個虛構的故事講得好,讓人信服,就會起到凝聚人心、凝聚共識、凝聚力量的作用,就會激發(fā)人們的激情,并朝著故事里描繪的目標努力前進。實際上,人類歷史上的許多傳說、神話,就是早期人類虛構的故事,故事里的敬畏自然、社會規(guī)則、道德規(guī)訓、仁愛美德……就是人類不斷講述的理想和愿景,也是人類不斷文明進步的動力之源。

在伍寨鄉(xiāng)境內,民間流傳的古老的神話和傳說,大致都與生產勞動、仁愛美德、忠貞愛情等元素有關。比如,仙家屋基這個地方,就流傳著這樣一個古老的神話故事。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一天,天上的“八仙”一起相約到此地游玩,神仙們認為,既然有機會來到凡間,就應該為凡間做點事情。他們看到此地沒有房子,于是便商量在這里建設一些漂亮的房屋。神仙們從白天一直忙到深夜,剛把屋基修好,天庭就傳來詔令,神仙們不得不放下僅修建一半的房屋,回到天上。從此,這個僅有屋基沒有房子的地方就叫仙家屋基。

關于中寨村的“石姑娘”這個地名,也和神話傳說有關。傳說有兩位仙女下凡,在凡間游玩數日后,其中一位仙女愛上了凡間的一個小伙子。不久后,兩人相約在一個夜里相見,可小伙子遲遲沒有赴約。兩位仙女等呀等,等到天都快亮了。這一等,兩位仙女忘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一旦天亮,雞一打鳴,她倆就會變?yōu)槭^,那時就再也回不去天庭了。果然,過了一會兒,小伙子還是沒來,人間的公雞開始打鳴了,兩個癡情的仙女,瞬間變成了石頭。愛上小伙子的那個仙女,還癡癡地朝小伙子來的方向眺望著。人們?yōu)榱思o念兩位仙女,故將此地起名為“石姑娘”。

實際上,伍寨鄉(xiāng)的許多村寨,如白云村的勺寨、大陷塘、大花木,長海村的勺拖啰、姜子林、干海,新勝村的董家營、空寨子、徐密寨、河對門、老棚子、郭家坎,中寨村的雞罩爐、石姑娘、小山,伍寨社區(qū)的彭寨、吳寨、啰尼角、撿得、上雪、中雪、下雪……這些村寨的名稱,給人一種古老而富有詩意的想象空間,聽起來都是有故事的地方。

高原小塔。 周 菊 攝

水井埡口。蔣才明 攝

在伍寨鄉(xiāng)境內,最低海拔2100米與最高海拔3199.5米之間,是波浪式或褶皺式鋪展開的高原。人們就居住在高原的褶皺里,在低洼之處聚集成村寨,升騰起人間煙火,賦予這片高寒的土地以人間的溫度。這片土地以寬廣的胸懷容納多種民族居住,在1.6萬人的戶籍人口中,就有彝族、苗族、哈尼族、壯族、白族、傣族、土家族、黎族、布依族、回族、納西族、瑤族、水族等少數民族,其中個別民族還屬極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中,以彝族和苗族為主,人數有4400多人,彝族人數稍多于苗族。

彝族被稱為火的民族。火,自然界的一種物質實體,與人類文明進程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關系。在遙遠的過去,人們鉆木取火,用火圍獵、驅逐猛獸。因為有了火,人類從茹毛飲血中解放出來,開始吃熟食,促進了腸胃健康;因為有了火,人們用它的高溫殺菌消毒,改進了醫(yī)療技術,延長了人類生命的長度;因為有了火,于是有了刀耕火種,提升了糧食的生產能力,人類實現了游獵到定居的轉變;因為有了火,戰(zhàn)爭的形式也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在彝族的社會生活中,火是有神性和靈性的,具有某種難以言說的神秘性和權威性,人們不但敬畏它、祭祀它、崇拜它,而且升華成一種神秘的信仰,成為閃爍著心智靈性之光的文化復合體。火,成了彝族同胞追逐光明的象征。

火把節(jié)。

伍寨鄉(xiāng)是昭通市人民政府命名的彝族月琴歌舞之鄉(xiāng),這里民風淳樸、熱情好客,處處洋溢著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位于伍寨社區(qū)的吳寨,是一個彝族歌舞、月琴制作和表演、畢摩文化、民族習俗等傳統(tǒng)文化保留較好的彝族村寨。每年火把節(jié),他們都要舉行莊嚴而隆重的取火儀式,傳遞火的信仰和精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吳寨孕育并傳承了古老的彝族文化,成為昭通月琴曲目保護最多的村寨,因其“畢摩文化”典籍最多、保存最完整而成為永善縣彝族畢摩文化保護區(qū)。

今年火把節(jié)期間,在伍寨鄉(xiāng)九年一貫制學校校園內的一棵大樹下,我零距離聆聽過幾個彝族同胞的月琴彈奏,那是一種天然而純凈的聲音,聽著聽著,人的內心就自然而然地平靜下來,完全沉浸在天籟般的音符之中,空曠而神怡。

月琴彈唱。

月琴合奏。

作者:杜福全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杜福全攝)

審核:莫娟   責任編輯:馬瑤
昭通新聞報料:0870-2158276 昭通新聞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昭通新聞報料:0870-2158276  
昭通新聞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審  核:莫娟
責任編輯:馬瑤
標簽 >> 閱讀昭通 人文 
捐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