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4-02-09 09:49“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又到一年春節(jié),但年似乎沒有小時候的味道濃了。
我從12歲開始外出求學(xué),每年回家鄉(xiāng)(彝良)的日子屈指可數(shù),環(huán)境變了,條件變了。每次回家鄉(xiāng),我都嫌棄家鄉(xiāng)偏遠(yuǎn)、路差、貧窮落后,不喜歡農(nóng)村生活的我如愿在城里工作生活了。“90后”的我,在家排行是老大,還有兩個妹妹,20世紀(jì)90年代,家鄉(xiāng)貧窮落后,生活物質(zhì)匱乏,但父母對我們卻是盡其所能,讓我們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我們最盼望的就是過年,因?yàn)檫^年有新衣服、壓歲錢、零食,可以買各種小鞭炮,重要的是還可以去舅舅家、姨媽家。
在老家過年,不論家中富有或貧窮,都是要?dú)⒇i過年的,有條件的人家可以殺兩三頭。一大早,爸爸就請了殺豬匠。家鄉(xiāng)殺豬,親朋好友不用邀請,都會主動來幫忙。每年,我家養(yǎng)的豬至少有100公斤,一個人上前抓住豬耳朵,一個人從后面抓住豬尾巴,幾個人把豬拖到條凳上。過了一會兒,豬不叫了,我才敢偷偷地跑出去,看到親戚們忙著拔毛、淋燙,把肉切成一塊塊的,放在盆里腌著。
最熱鬧、最擁擠的莫過于臘月二十八,這天是一年里海子集鎮(zhèn)最后一天趕集的日子。集市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年貨,全鄉(xiāng)買年貨的、湊熱鬧的全出動了,街上擁擠不堪,媽媽總是背個小背簍帶我上街去,粉條、紅糖、花生米、海帶等買滿背簍才回家。我家就住在街邊,這一天會上好幾趟街,總覺得沒買夠過年的東西。這天中午,爸爸一定會買3條魚回家放在大盆里,大年三十殺1條、大年初二殺1條、初三殺1條。印象中,爸爸做的魚最好吃了。
辦好年貨,臘月二十九早上就要進(jìn)行大掃除,這是我和妹妹的工作,掃完地,就可以得到壓歲錢,準(zhǔn)備年夜飯和貼春聯(lián)就是爸爸媽媽的事情了。殺雞、宰魚……大年三十的年夜飯,我們一定會吃魚,象征年年有余;每個人一定吃3碗飯,象征一年的糧食能吃3年,最忌諱說“沒有”這詞。吃完飯,我們就會一起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直到凌晨才睡覺。大年初一早上,媽媽包湯圓,里面一定會悄悄放進(jìn)洗凈的一兩個硬幣,誰要是吃到,預(yù)示新的一年會財源滾滾。
小時候,印象中吃過的零食只有水果糖、餅干、瓜子和柑子,而且只有節(jié)日的時候才有。那時候,弟弟五六歲,每次過年都把瓜子偷偷藏起來,等過幾天我們吃完之后弟弟又拿出他“珍藏”的分給我們吃。那時候,每年媽媽都是親自做湯圓餡料,將花生、黑芝麻炒熟之后拌白糖,再放點(diǎn)豬油油渣和柑子皮,就是最美味的湯圓餡料。炸酥粑粑和豆腐果也是我們最愛吃的,那時候不像現(xiàn)在這樣隨時可以做來吃,只有在酒席上和過年才吃得到。酥粑粑成了我們過年時的零食。
最開心的莫過于給舅舅拜年,小時候,外公、外婆、舅舅和姨媽們對我們最好了。舅舅家條件好,有時候去他家,會殺羊來招待我們。我不大喜歡吃。每到晚上,外公就會給我講他年輕時候當(dāng)兵的故事。1953年,外公到?jīng)錾揭妥遄灾沃輩⒓游髂辖朔耍⒂律茟?zhàn),立過戰(zhàn)功,我見過他的榮譽(yù)證書。外公的聽力不太好,要說很大聲他才聽得見,耳朵是被炮聲震聾的。外公當(dāng)兵之前沒有讀過書,但他勤奮好學(xué),在部隊里把小學(xué)語文自學(xué)完,還存放了很多書。
有一年過年時,早上起來在舅舅家吃了湯圓,表兄弟姐妹們?nèi)繐Q上膠鞋,書包里背上水果、飲料和餅干,就去爬山。10來個人,一路走走停停,往高山爬,爬到大家都爬不動了,才停下來玩游戲、打牌、吃零食、講故事,自從我們陸續(xù)長大并成家之后,就再也沒有機(jī)會在舅舅家團(tuán)聚爬山了。
我在昭通城工作之后,有3年是在海子老家過年的,到了初六就得回城,記得最后一次在海子過年是2015年。近年來,工作任務(wù)多了,雖然家鄉(xiāng)變化很大,但我再也沒能在家鄉(xiāng)過年了。
時光一年一年過去,每一年都發(fā)生著最動人的故事,現(xiàn)在的年,是給小孩子準(zhǔn)備的,年味是大人給孩子們留下的童年快樂記憶。
作者:陳昌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