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日報
2024-03-04 10:13“這里氣候好,風(fēng)景美,人民群眾很熱情。我們一家5口已經(jīng)來這里2個多月了。”2月29日下午,記者走進巧家縣天生梁子安置區(qū)栗喉蜂虎房車營地,100多輛房車整齊排列,十分壯觀,來自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柴大哥正在聚精會神地切割著鋁合金條,準備為其他人安裝太陽能板。
溫暖的陽光下,房車營地里停滿了各式各樣的房車,來自天南地北的游客在這里曬太陽、聊天、開抖音直播、遛狗、喝茶、做飯、打撲克、看電視劇……呈現(xiàn)出一幅溫馨生活的畫面。
“我們是一家5口人2輛車在入冬之前從哈爾濱出發(fā),從北到南一路游玩,去年12月底到達巧家后就不想走了,在這里旅居至今。”柴大哥邊忙碌著手上的活,邊和記者、他的姐姐姐夫在旁邊擇菜準備做晚飯,一些車友也來圍觀聊天。
柴大哥說,再過10多天,如果巧家的天氣熱起來了,他們就計劃前往昭陽區(qū),繼續(xù)旅居一陣子,慢慢地回哈爾濱。
“我們夫妻倆是從滇南慕名而來的,那邊太擁擠了,還是巧家舒服自在。”同樣來自東北的張大哥正在打理自己的自行車。他說,來了10多天了,他已騎行完巧家縣城和金沙江對岸四川的一些地方,全面體驗了“金沙江畔 水韻巧家”的魅力。張大哥說:“趁著還能動,出來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
“巧家美景特別好,氣候適合過冬,這個停車場去年11月就被我們‘占領(lǐng)’了。”在縣總工會旁邊的停車場,來自成都市的網(wǎng)名為“靜心”的老人,熱情地拿出巧家的芭蕉、橘子招待記者。“我旁邊的車位都換了四五批人了。五十歲退休后,我和妻子就習(xí)慣了‘候鳥人’的生活,冬天向南行,夏天往北飛,哪里舒服就在哪里旅居。”老人介紹,他們買了很多巧家的紅糖、臘肉,一部分帶著路上吃,另一部分寄給親戚朋友,或寄回老家。另一輛房車旁,有一對夫妻在包著抄手,男主人對記者說,他的網(wǎng)名叫“書田無稅”,他就喜歡“荊樹有花兄弟樂,硯田無稅子孫耕”的日子。據(jù)悉,開著房車到過巧家旅居的“候鳥人”建立了一個中國戶外旅居之家微信群。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目前,有成員400多人。
昭通日報記者:彭念敏 陳忠華 蘭波?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