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共昭通市委黨史研究室
2024-04-03 15:51今鹽津境域古為僰人居住地。
夏、商、周 屬梁州域,
秦 為蜀郡地。
西漢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犍為郡,鹽津境域?qū)訇鶠榭ぁ?/span>
東漢 永初元年(107年),分犍為郡南境置犍為屬國(guó),屬犍為屬國(guó)。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改犍為屬國(guó)置朱提郡,屬朱提郡。
西晉 泰始七年(271年),分益州置寧州,境域?qū)賹幹葜焯峥ぁ?/span>
東晉 建武元年(317年),分朱提署南廣郡,屬寧州南廣郡。南朝宋、齊,仍屬分朱提所置南廣郡。南朝梁、陳及北周,境域未設(shè)治,處于荒廢。
隋 開皇六年(586年),置開邊縣,治所設(shè)于野容川與關(guān)河交匯處的灘頭(今鹽津縣西北)。唐武德元年(618年),置協(xié)州、轄境約今彝良、大關(guān)、鹽津一帶。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以石門(今鹽津豆沙關(guān))、開邊(今四川筠連)、朱提3縣置南通州。唐太宗貞觀五年,分東安一部分置鹽泉縣(今鹽津)歸其隸屬。唐太宗貞元十年,南詔歸附唐王朝,今昭通境域歸南詔拓東節(jié)度管轄。
宋 今鹽津境域?qū)勹髦萋妨b縻州的石門路,后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屬潼川府路羈縻州的石門路。元惠宗元統(tǒng)三年(1335年),改烏撒烏蒙等處宣慰司隸四川行省。元至元十年(1373年),烏撒、烏蒙屬云南行省烏蒙路土僚長(zhǎng)官司。元至元十五年,改烏蒙路為烏蒙軍民總管府,屬烏蒙軍民府。元至元二十四年,軍民總管府升宣慰司,屬烏撒烏蒙宣慰司所轄土僚司。
明 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月,置烏撒府、烏蒙府、芒部府、東川府改隸云南行省,屬云南布政使司。明洪武十六年正月,以烏撒烏蒙地近四川,改隸四川承宣布政司。明天啟七年(1627年),在縣境西南黎山所立馬湖界至碑,境域?qū)亳R湖府轄(明洪武四年十二月,改元初所置馬湖路為馬湖府)。
清 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歸流,烏蒙府改隸云南,馬湖府廢,境域?qū)贋趺筛G逵赫辏瑸趺筛略O(shè)大關(guān)廳,在鹽井渡設(shè)巡檢司,境域?qū)贋趺筛箨P(guān)廳。
民國(guó)2年(1913年) 云南都督府裁府留道,裁廳、州置縣,大關(guān)廳改為大關(guān)縣,境域?qū)俅箨P(guān)縣,隸滇中道,直隸于云南省政府。民國(guó)6年,劃出大關(guān)縣黎山以北14個(gè)鄉(xiāng)設(shè)立鹽津縣,直屬云南省政府,縣公署設(shè)于鹽井渡(又名老鴰灘)。民國(guó)17年,縣公署改稱縣政府。民國(guó)24年,縣治移至官田壩新街。民國(guó)32年,鹽津縣隸屬云南省第一區(qū)(昭通)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新中國(guó)成立后,于1950年7月17日建立鹽津縣人民政府,隸屬云南省昭通專區(qū)專員公署。1958年10月,鹽津并入大關(guān)縣,治所鹽井鎮(zhèn)。1961年4月,從大關(guān)縣分設(shè)鹽津縣,治所鹽井鎮(zhèn),屬云南省昭通專區(qū)(后改稱昭通地區(qū)行政公署)。2001年8月,昭通撤地設(shè)市,鹽津縣仍隸屬昭通市至今。鹽津縣地處東經(jīng)103°59′—104°28′、北緯27°49′—28°24′。“鹽津”因縣治北有鹽井渡,產(chǎn)鹽,雅化為鹽津縣,歷史上曾設(shè)渡于此,治今鹽井鎮(zhèn)。縣境東北與四川筠連、高縣、宜賓市敘州區(qū)接壤,南連彝良,西與大關(guān)、永善、綏江毗鄰,北與水富市連界,總面積2091.5平方千米。地勢(shì)南高北低,最低海拔灘頭鄉(xiāng)北甲村油廠329米,最高海拔中和鎮(zhèn)大浩村大雪槽梁子2263米。2019年,全縣轄鹽井、普洱、豆沙、中和、廟壩、柿子6個(gè)鎮(zhèn)和興隆、落雁、灘頭、牛寨4個(gè)鄉(xiāng),總?cè)丝?98418人。
來源:中共昭通市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