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4-04-12 20:18苦豬河是赤水河的二級支流,歸楠木村管護的河段長達3公里。楊敏是威信縣雙河苗族彝族鄉(xiāng)楠木村黨總支書記,也是這條河段的河長。
“那時,只覺得門前這條河很臟亂,天氣熱的時候散發(fā)出陣陣臭味。”楊敏并非本地人,1998年她從鎮(zhèn)雄嫁到楠木,這時她并未想到會與這條河有什么故事。
直到2021年,楊敏接過楠木村黨總支書記的擔子,順理成章地成為村級河長,她便下定決心要護好家門口的這條河。
“開始時一天能清理出4噸垃圾,每次清理完大家身上都是臭的,難度很大。”說起剛開始清理河道時的場景,楊敏記憶深刻。
然而,僅僅靠清理根本保證不了河水的清澈,也無法喚醒村民對苦豬河的保護意識。
楠木村委會位于苦豬河岸,站在村委會廣場邊就可以俯視河流。直排污水進河、沿河飼養(yǎng)家禽、垃圾隨手扔進河……這些是村民在不經(jīng)意間養(yǎng)成的習慣。“日積月累下,河道內(nèi)垃圾漂浮、臭味熏天,沒人再愿靠近。”楊敏說,“楠木村境內(nèi)沿線100余戶村民的房屋就建在苦豬河邊。大家覺得流水帶走一切,不僅糞污直排進河,生活污水和垃圾都往河里排、扔。”
“天氣熱,根本不敢開窗。”說起當時的情況,村民杜錦章連連搖頭。
靠村“兩委”干部撿拾垃圾始終治標不治本,楊敏提出每月開展一次護河行動,于是在村黨總支的帶領下,護河行動有序地開展了起來。不僅如此,她還組織村“兩委”干部拆除沿河30米內(nèi)的違規(guī)建筑;爭取指標,每戶建一個無害化化糞池;飼養(yǎng)家禽超過一定數(shù)量的農(nóng)戶,要求其改造化糞池,不能直排糞污;升級生豬代養(yǎng)場排污設備,處理過的糞水無償提供給農(nóng)戶種莊稼;每一位村民都是護河員,依托“1110管護機制”(1個責任單位、1名護河保潔公益性崗位、10戶農(nóng)戶)進行常態(tài)化治理,將沿河106戶村民劃為6個管護小組,在6名保潔員的帶領下按照時間節(jié)點開展護河行動;組織院壩會,開展“敲門行動”,向群眾大力宣傳加強河道生態(tài)保護的重要性……
2021年7月1日,《云南省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實施。《條例》的出臺,讓赤水河流域的保護工作上升到了依法治理的高度,也為地方開展河流治理提供了法律遵循。
《條例》開始實施后,楊敏就立即對照學習。“有了《條例》我做起工作來思路更清晰了,碰到什么困難,我總會翻翻《條例》,在里面總能找到答案。”楊敏在治理河流時不再困惑。
楠木村水子壩村民小組有一個砂廠和磚廠,生產(chǎn)會污染水源,但開廠掙的錢是王家的主要生活來源,要拆除,沒有任何賠償,不易。“這兩個廠每年要賺一二十萬元,拆了我們一家人靠啥子生活?”楊敏跑他家跑了七八次,每次去說得臉紅脖子粗,第二天她還是會繼續(xù)去做工作。
沒有別的辦法,楊敏天天上門宣傳《條例》、講政策,與他交心談心,談赤水河保護的重要性、磚廠和砂廠對河水污染的嚴重性,幫助他想辦法。“王大哥,你會開大車,不開砂廠也餓不到。”最終,王家同意拆除砂廠和磚廠,買了一輛貨車,收入也有了保障。
如今,楊敏依然堅持每周巡河一次,每次至少5小時,用腳步丈量“責任田”。“巡河要關注的情況比較多,但現(xiàn)在村民的環(huán)保意識強了,工作也順暢了。目前就是關注管道是否有破損、河道內(nèi)有沒有白色垃圾。”楊敏說,“現(xiàn)在,我家門口這條河清澈見底、岸綠景美,很多人會來游玩,免不了向我們的農(nóng)戶買點副食品和特產(chǎn),對我們的農(nóng)戶也是一種增收的渠道。”
昭通日報記者:羅丹/文? ?
圖片來源于昭通日報圖視庫
校對:胡遠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