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日報
2024-05-24 14:43湯圓象征著幸福團圓,過年吃湯圓,幸福又美滿。
“吃湯粑兒了。”我的家鄉(xiāng)在永善縣的金沙江邊,這里的方言會帶一點兒化音,聽起來格外親切,湯圓方言叫“湯粑兒”。湯圓,在我的老家不僅是一種美食,更是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xiàn)。
我的老家在青勝鄉(xiāng)民勝村大山深處一個叫絲栗崗的地方。聽長輩們說,以前民勝村的中廠、小廠煉過銅,所以在馬草坡、蓮花山山腳曾有大大小小的洞口和剩余的礦石殘渣。絲栗崗海拔1000米,春風柔柔的,天空像一面藍色的大鏡子,沒有一點云斑,暖暖的陽光灑落下來,就想躺在搖椅上賴著不出門。山上桃花、梨花開了,莊稼地里的蠶豆綠油油的,豌豆開出的紫蝴蝶花是我最喜歡的。
仲春時節(jié),鄉(xiāng)親們鋤完洋芋地里的草,就在家門口的菜園子里育紅苕秧苗,用“二套二”的方法,在洋芋地里種幾溝糯玉米,到了秋天,糯玉米棒會長得長長的、胖胖的。
播種不久,糯玉米開始發(fā)芽、出苗,經(jīng)過拔節(jié)、抽穗、授粉,玉米粒慢慢形成。白露過后,一根根金黃圓潤的糯玉米棒子成熟了。
小時候家里窮,吃肉的次數(shù)少,總希望母親在煮肉時加兩根新鮮糯玉米棒子。殊不知,反而是糯玉米讓我吃上了癮。
品種好的糯玉米顆粒飽滿,口感軟糯香甜,煮熟后用筷子或削一根小竹棍從玉米一頭插進去,雖然燙,但會忍不住張嘴上去就啃,香味兒在舌尖打轉(zhuǎn),一根糯玉米棒的分量顯然是不夠我吃的。
大概是因為我從小刻苦學習,成績一直不錯,后來考上師范學校,每個假期都幫著家里干活,所以奶奶很溺愛我。奶奶知道我愛吃糯玉米,總會叫爺爺早早地種下,讓我在暑假結(jié)束開學前就能吃上新鮮的糯玉米,寒假期間還會給我煮糯玉米、四季豆和燉臘肉吃,有時也會用玉米粉做成湯圓。
鄰居家菜園里的糯玉米大都是在新鮮時烤著、煮著就吃完了。村子里每家每戶都會種一大片糯玉米,準備在過年時做湯圓,湯圓是家家桌上的美食。
每到臘月,家家戶戶會選擇上好的糯玉米,淘洗干凈后,用一個大簸箕裝好,放在門前清澈的小河里,讓清水浸泡半個月左右,就可以摻入從街上買回的糯稻米一起磨成湯圓粉。
在我七八歲的時候,家里沒有電,只能點著煤油燈,用石磨磨湯圓粉。習慣幫著大人在水磨旁搭把手的我因個子小,需要墊著凳子用力,不過也有拉著磨把手就打盹的時候。
制作新鮮的水磨湯圓,需要包上花生、油渣、蘇麻餡,待水開下鍋后,用中火煮3—5分鐘盛出,撒一把提前炒熟的白芝麻,淋上紅糖汁,一鍋甜滋滋的湯圓就做好了。
煮好的湯圓小巧玲瓏,個頭圓圓、白白嫩嫩,像十五的滿月,一端上桌滿屋都飄香。用筷子夾一個放進嘴里,輕輕咬開湯圓皮,香濃的餡在口腔中迸裂,紅糖的香甜隨之而來。我更喜歡油渣餡的,融化的板油香甜在唇齒間傳開,瞬間挑動我的味蕾,一碗不過癮,還會盛上第二碗。
過年吃湯圓的日子是最舒心的。在我的家鄉(xiāng),家家戶戶大年三十的年夜飯和大年初一的第一頓飯都會煮湯圓吃,以示吉祥圓滿。鄰居之間也會互贈湯圓,分享美食,增進感情。
在老家,做湯圓是一個傳統(tǒng),不僅在過年時吃,還會將湯圓分成小塊,放在大簸箕里曬干貯藏起來,下地干活時當午餐和晚餐,可以吃到五六月份。
離開老家二十多年了,有人問我最惦記家鄉(xiāng)的什么,我說是鄉(xiāng)愁,是那一碗香甜的湯圓。吃著湯圓,那份原汁原味的軟糯,不光是舌尖上溫馨的撫慰,還是鄉(xiāng)親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是留在我記憶中最美的幸福……
作者:田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