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4-08-15 14:33巧家縣蒙姑鎮(zhèn)蒙姑社區(qū)的趙永發(fā)今年85歲了,有著49年黨齡的他恰巧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10年出生,他見證過新舊交替,也經歷過滄桑巨變,光陰在他身上流過,留下了滿頭的白發(fā)、滿面的皺紋和驚心動魄的回憶。
“我老家是老店的,1968年,為了我妻子來到蒙姑社區(qū)小坡頭,記得當時這村民小組就7戶人家,路窄坡陡,每天早上三四點就得從家里出發(fā)去干農活,到地里天剛蒙蒙亮。”趙永發(fā)感慨。
善思通變、膽大心細,這是當時人們對他的評價,“主要是兩個事情辦得好”,他自豪地說,“一個是當時分紅薯,我們老隊長很憂愁,說這個紅薯有好的有次一點的,怎么分都有人不滿意,就問我拿個主意,我就琢磨了一下將好的次的分開以后再按比例進行分配,這樣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公平;第二個事情是那會兒花棚子將山地改田地,耕種的時候肥料放多了,莊稼只長稈長葉不掛穗,老隊長又問我出個點子,我就說給莊稼的尖割掉,它自然會消耗肥力然后掛穗,可能有人不同意,老隊長一聽就說只要對人民有利,就放心大膽去做,后我?guī)е巳ヌ幚磉^后,當年的莊稼長勢極好。這兩件事情成了典型經驗被分享學習呢。”1971年,受生產隊4名黨員的推薦,他來到村委會工作,也把家搬到了社區(qū)隔壁。
“當時我主要負責修溝渠、電站、橋和公路。”他一邊回憶一邊比劃著,“蒙姑在1949年以前就種甘蔗榨糖,1966年開始大量種植甘蔗,一開始榨甘蔗是靠水牛,后面又修建了一個50千瓦的電站,隨著規(guī)模擴大,電站動力不夠用了,1974年開始修建蒙姑電站。那幾年動作可大了,同期開始修建橋和公路(東川小江至巧家路段)。”
談到巨變,趙永發(fā)脫口而出的是公路和房屋。“以前的路哪像現在的寬敞平坦,那時候的公路就是現在巧蒙二級路,還是通一段堵一段的,通不了車,只能走路。后來路通了,土地下戶了,生活也變得更好了。1986年,想著自己不識字,該給優(yōu)秀年輕人騰位置了,我就從村委退下來了,當時還給我發(fā)了260元的補助款。退下來以后就在家種地,又逢蒙姑街道擴建,于是去打石頭,我記得是3元1天。那會蒙姑街那條路可窄了,周邊都是大石頭,也沒有人家在那里建房,后來路擴寬了,陸續(xù)有人家在路邊建房,然后慢慢地就熱鬧起來。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蒙姑各個村都開始修村組道路,路修好了,房屋也陸續(xù)新建起來了。”從羊腸小道到泥濘土路再到瀝青大道,人民從崎嶇走向坦途;從茅草屋到土墻瓦房再到磚墻樓房,人民不斷地走向美好與光明。
談到現在的生活,趙永發(fā)笑得十分滿足,他說“黨和政府對我的生活非常關心,我退休10來年,一直享受離任村干部補貼政策,而且黨委、政府領導隨時都會來看望我。現在路打得非常平坦,我和老伴有空就沿著大道散散步,偶爾再去趕趕集。”正說著,旁邊圍欄里面發(fā)出一陣“咯咯咯”的聲音,“年紀大了也饞肉,前些日子去街上買了幾只雞苗養(yǎng)著,自己養(yǎng)的吃著更香。”他和老伴倆笑得眼睛瞇了起來,圍欄里幾只毛茸茸的小雞崽昂首閑適地踱著步,不時低頭啄幾下發(fā)出細碎的聲音,歲月靜好。
通訊員:張玉霞 文/圖
校對:胡遠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