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云南發(fā)布
2024-09-10 07:53? ?王東? ?
王東,昆明學院學前與特殊教育學院教師。工作以來,扎根特教一線,承擔過盲、聾、培智多個學科的教學,堅持把信息技術與課堂深度融合,開發(fā)了與92冊教材配套的電子放大課文,針對殘疾兒童特點和個體差異實施研究性教學和個別化教育。
“從事特教工作,不僅要有愛心,更要有專業(yè);要把專業(yè)當事業(yè),更要把事業(yè)當作職業(yè)生命來看待。”這是王東不變的信念和追求。在曲靖特校執(zhí)教的三十年間,他教過盲、聾和智力障礙學生,承擔過多重和重度殘疾兒童送教上門工作,也見證了1300余名殘疾學生順利畢業(yè)。他所教學生中,有的開了針灸推拿店,有的在大學圖書館工作,還有的從事種植和養(yǎng)殖……在他的幫助下,許多殘疾學生插上了逐夢的翅膀,實現(xiàn)了人生價值。
? ?石仲斌? ?
石仲斌,麗江市華坪縣第一中學校長。二十余年來,深耕教育一線,教學科研成果豐碩,用自己的人格、學識魅力贏得學生、家長的信賴與尊重。
執(zhí)教多年,石仲斌永遠把學生放在心尖上,走進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中了解學生、理解學生、教育學生,他家訪的腳步早已遍布華坪縣的村村寨寨。石仲斌說:“教學生只短短三年,卻可以幫助他們走出大山,到國家需要和他們喜歡的崗位上,去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甚至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個中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所以我們必須把學生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 ?杜愛萍? ?
杜愛萍,云南師范大學法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多年來,在課堂之外,她堅持行走在云嶺大地上,以法治為筆,以愛心為墨,開展普法工作,維護婦女兒童權益。
“法律的力量在于普及,而普及的關鍵在于深入基層。”杜愛萍奔走云南省城鄉(xiāng)普法一線,為廣大的基層工作人員以及群眾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知識,受益群眾累計超過200萬人次。作為立法專家,她還參與調研、起草了《云南省反家庭暴力條例(草案)》等。
? ?張麗? ?
張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允景洪小學教師,扎根邊疆小學教育26年,堅守邊疆,不忘初心,一直站在教育第一線,心懷發(fā)展邊疆教育事業(yè)的理想,心系邊疆教育人的使命擔當。
她以愛國情懷為筆,勾勒課堂教學與管理中的愛國畫卷,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成為學生理想信念的引路人。她勇于探索教學新路徑,開展“紅領巾”社團活動,以教室、校園、活動室、社區(qū)為主要陣地,在228個社團中碰撞出科技創(chuàng)新與體育競技的火花。她以智慧耕耘校園,讓勞動教育煥發(fā)新生,開辟小菜園、傣藥園,讓師生共赴豐收之約;開展廚藝大賽、長桌宴、趕擺等活動,讓勞動之美在舌尖上舞蹈,在汗水中閃光。
? ?張馨予? ?
張馨予,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師范學校教師,工作三十余年,模范履行崗位職責,甘于奉獻。
張馨予以刺繡為橋梁,在學生心中播撒下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種子。從課堂教學到學生社團再到眾創(chuàng)空間,她重視培育學生的實踐能力,將民族技藝傳承融入日常教學,帶領學生感受民族刺繡之美、認識民族技藝傳承的重要性,以民族文化點亮課堂。十年間,培養(yǎng)手工刺繡、拼布工藝專業(yè)學生8000余人,也推動了學校手工刺繡、拼布工藝專業(yè)技能的傳承與發(fā)展。
? ?阿錯? ?
阿錯,云南民族大學教授。任教26年來,一直奮戰(zhàn)在教學科研第一線,他以我國西南“藏彝走廊”地區(qū)的藏語以及周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和語言文化為對象開展學術研究,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選擇了教育,就是選擇了責任和奉獻。我愿意用我的一生,為學生們的成長和成才貢獻力量。”從教以來,阿錯始終懷揣對教育的熱愛,做學生興趣課堂的“引路人”,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課堂變得“有滋有味”,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樂趣,用愛與智慧照亮學生的成長之路。
? ?陳艷? ?
陳艷,昭通市鹽津縣鹽井小學教師。她扎根一線,所任學科教學成績均名列全縣前茅。她以校為家,對學生嚴而有度、愛而有法,一言一行獲得了學生的尊敬和贊譽。
為了全面、準確、深入了解學生的情況,陳艷經(jīng)常頂著烈日和暴雨,利用周末時間,堅持每學期家訪50人次以上,對存在困難的學生給予最大限度的關愛和幫助。“愛是教育的靈魂。”她說,“每個學生都是我心中的天使,如果天使折翼了,我們的職責,就是努力為他插上另一雙翅膀。”
? ?段永祥? ?
段永祥,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教師。2023年到達退休年齡之后,因教學科研需要,經(jīng)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批準,段永祥延遲退休,繼續(xù)工作。從事教學科研39年來,完成了《礦井通風》《道路建筑材料》《礦山環(huán)境保護》等四門課程的教學任務,榮獲云南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冶金部教學成果三等獎1項。
“在學校,我就認真教書育人,讓他們學好本領,走好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在礦山,我就用我的所學為企業(yè)和礦工們切實解決安全生產(chǎn)的問題。”數(shù)十年如一日,段永祥將本領教給大學校園里的孩子們,將論文寫在大山深處的礦井里。
? ?蔣光芝? ?
蔣光芝,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蓮花塘中學教師,十四載從教路,她辛勤奮斗在鄉(xiāng)村教學一線。
在鄉(xiāng)村教育的沃土上,特崗教師蔣光芝深耕數(shù)學教育的田野。執(zhí)教以來,她的教學足跡遍布學前教育、小學、中學教育的各個階段,用知識的種子播撒著學子們的成長之路。“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驚天動地”,她正是這樣默默無聞地把最好的青春奉獻給了山區(qū)的教育事業(yè),用行動詮釋著“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的人生格言,用自身的勤勉與正直,教會學生在逆境中堅韌不拔,在挫折中勇往直前,在挑戰(zhàn)中堅持不懈,與學生們共同書寫鄉(xiāng)村教育的壯麗篇章。
? ?謝紅芬? ?
謝紅芬,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金牛鎮(zhèn)管崗完小教師。她把教育和公益相整合,用愛和榜樣激發(fā)學生們的求知熱情。
謝紅芬是“鄉(xiāng)村書屋”的筑夢者,于自家屋檐下筑起公益閱讀館,讓書籍化作鑰匙,輕輕旋開山里孩子心靈的窗扉,讓閱讀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fā)芽。“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就是在促成他們的學習后勁,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謝紅芬用書籍與愛,為鄉(xiāng)村兒童繪制了一幅幅通往未來的斑斕畫卷,讓教育的力量在廣袤大地上綻放耀眼光芒。
三尺講臺獻芳華
四季耕耘育桃李
一程陪伴
足夠銘記一生
今天
讓我們一起對老師們說一聲
教師節(jié)快樂
來源:云南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