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日報
2024-10-17 09:59“教師的關注和愛護在學生的心靈上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在教育的漫漫旅途中,每一位班主任都懷揣著滿腔溫柔與熱忱,如春風化雨般滋潤著每一顆稚嫩的心靈,引領學生茁壯成長。
“融”為基, “融”即家校融合。“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家庭與學校的共同努力。在日常工作中,教師應格外注重與家長保持聯系。通過定期召開家長會、建立家校聯系手冊等方式,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共同關注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狀況,攜手解決遇到的問題與困難。這種緊密的合作關系不僅有助于教師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情況,更能夠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教育非他,乃心靈的轉向。”教師只有走進學生的家庭,了解許多看似讓人頭疼的孩子情感波動的原因與心理需求,才能更加精準、有效地解決他們身上存在的問題。
“情”為橋,“情”是教育的靈魂,也是構建師生信任橋梁的基石。在日常工作中,當學生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愛與尊重時,他們就會敞開心扉,接受教育與引導。教師要注重與學生建立深厚的情感聯結機制,通過設立“小助手”“班級之星”等角色,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參與班級管理的過程中獲得歸屬感與成就感。
學生小越是一個成績優(yōu)異卻家庭困難的孩子,性格內向、自卑,總是獨來獨往。為了給他更多的情感慰藉,我精心策劃了“特別關愛計劃”。我讓他擔任“小助手”,參與班級管理。這一角色,不僅讓他感受到了班級的溫暖與接納,更讓他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悄然種下了自信與快樂的種子。每當小越遇到困惑或挑戰(zhàn),我總是第一時間伸出援手,用溫柔的話語拂去他心頭的塵埃,用鼓勵的眼神點燃他內心的火焰。我告訴他:“在成長的路上,你永遠不會孤單,因為有我們與你同行。”這句話,成為了我們之間最堅實的情感紐帶。在愛的沐浴下,小越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如何面對生活的挑戰(zhàn)與困難。
“導”為鑰匙,可開啟個性之門。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擁有不同的學習方法、興趣愛好與潛能優(yōu)勢。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堅持因材施教、個性化輔導的原則。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個性化的學習計劃,關注學生的興趣點與發(fā)展方向,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與幫助。
每逢開學,我都會與學生一對一溝通,了解他們的學習目標、興趣點及學習難點,據此為他們制訂個性化的學習計劃,組建文學社、象棋社和體育特長興趣小組等,讓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中深入探索。我常常將游戲融入到教學中,寓教于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觀其行,察其心。”有的學生看似毫無方向,其實對文學充滿熱情,我便引導他們加入班級的文學社,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各類作文比賽。在備賽過程中,我陪他們一起攻克難關,分享成功與失敗的喜悅。
“韌”鑄品,“韌”為精神脊梁,面對挑戰(zhàn),我教會學生以“韌”克難。在成長路上,難免會遇到風雨。作為班主任,我通過故事會、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面對挫折不屈不撓的堅韌品質。
我鼓勵學生記錄每日情緒變化,“一日三省吾身”,學會自我覺察和調整,以“韌”克難。學生小玲把考試時的難過心情寫在作文中。我及時與她溝通,引導她正視失敗、分析原因,并針對性地改進她的學習計劃。同時,我鼓勵她參與學校的志愿服務活動,讓她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找到自我價值與成就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小玲不僅重拾信心與勇氣,還變得更加堅韌與樂觀。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學生們就像向日葵,需要陽光和雨露的滋養(yǎng)。教師播種希望,收獲未來,應讓每一朵花都綻放出屬于自己的獨特風采!
作者:威信縣逸夫小學教師? 駱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