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4-11-10 13:23在昭通古城中,有一條小巷,需要挑出來特別說一說,它就是挑水巷。
水是生命之源。蕓蕓眾生,一日三餐,都離不開水。二木那之地,形似腰圓,又中間高,三面低,當時生產(chǎn)力水平還不是特別發(fā)達,飲水問題必然是建設者需要考慮的問題之一。
昭通之水源,現(xiàn)在是漁洞水庫,以前則是城北的大龍洞。大龍洞距昭通城十余公里。為此,昭通知府開利濟河,辟中溝,引水至城。在城西附近的薄濟街與城垣之間(原來的紅旗旅社處),鑿土成渠,為利濟池,方圓約20米。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知縣胡泉用條石鑲砌,以資城中汲飲,周長129.33米,深2.33米,面積641.2平方米,人稱下水塘(下堰塘)。在城北縣府門前靠半邊街一角,建頭堰池。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因利濟池難供汲飲,知府筠翮復建,俗稱上水塘,面積略次于下水塘。至于三多塘,則是后來拓建的事,我會在后面其他篇予以介紹。
鎮(zhèn)署衙門、北正街、云興街等是昭通城的中心,城里居民的生活用水都要到利濟池汲取,于是一根扁擔、兩只木桶就派上了用場。因為西正街為大街,為不影響市容市貌,挑水人就順著鎮(zhèn)署衙門對角的中興街到下水塘取水。中興街寬三四米,相對促狹,后更名為中興巷。因這條巷是取水最近的路,挑水的人多了,就被更名為挑水巷。
古城居民習慣于每日早晨取水,其時池水清亮。至于下午或傍晚,被汲得差不多的池子,水則渾濁。因此,每日上午,挑水巷里人流如織,挑夫擔著水,小步細走,晃晃悠悠,從巷里側身而過。小巷是用青石板鋪成的,木桶里的水偶爾會從桶沿溢出,滴在青石板上,巷子里就會泛著光亮。久而久之,走的人多了,即便沒有水溢出來,巷子里也泛著青光。遇到下雨天,整條挑水巷都是濕漉漉的,照得見人影,行人走路也得小心翼翼。
既然要汲水,自然而然就出現(xiàn)了專門挑水的職業(yè)。在很長的一段日子里,大約有兩種挑水人,一種是專職挑水謀生的人,他們?yōu)槟切┕倩隆⑸啼伬锏母蝗颂羲@取薄薄的酬勞來養(yǎng)家糊口;另一種是城里的普通市民,他們?yōu)榱俗约旱囊蝗杖偷较滤寥∷惨?jīng)過這條窄窄的小巷。
中興街(挑水巷)的設置不是專為挑水而設,除了連通薄濟街(今崇義街南段),往北還通往城隍廟、廣東廟,是人流量較大的一條街,巷子雖然逼仄,但在街巷兩邊有陳姓、姜姓等人家鱗次櫛比地建起小商鋪,經(jīng)營著小商品、小吃,也有堪輿算命、賣漿織履等行業(yè)進入這條小巷。也不知從何時起,鐵匠鋪從東門的朝陽橫街(原來的鐵匠街)搬了過來,為四鄰八鄉(xiāng)提供板鋤、釘耙、鐵锨、鋼釬、二錘、鐮刀、斧頭、連枷、炊具、火爐、桿秤、車轱轆等農具和生活器物,這讓挑水巷更加熱鬧了。久而久之,挑水巷也被大家稱為鐵匠街,真正的鐵匠街反而被人們遺忘了。
現(xiàn)在的挑水巷內,還有七八家鐵匠鋪。在挑水巷73號一間沒有店名的鐵匠鋪內,今年60歲的姜林平靜地坐在一堆鐵器之間,他瘦削的身板讓人一看便知他是一個資深的匠人。姜林的妻子何小平比他小兩歲,兩人結婚后,一直相濡以沫。每天,兩個人守著鐵匠鋪,有時候聊一下天,有時候半天也不搭一句。
這里剛好是挑水巷的中上段,旁邊的71號門牌上寫著“傳統(tǒng)建筑”4個字,穿過只容一人的甬道,可以進入一個小小的四合院,靠左的一側,石礎之上,老屋木板壁上的朱紅被時間沖淡了顏色,屋檐、瓦當是舊的,看得出這是一座百年以上的老屋,正面則是一堵黃土夯筑的照壁,院落雖小,但現(xiàn)在居住的人家植了一些綠植,讓整個院子看起來充滿生機。
走進挑水巷73號,姜林找了一個黑色的塑料袋讓我墊著坐在鐵質的凳子上。鋪子里橫七豎八地堆滿了鐵器,確實沒有可落座的地方。這時,已到下班的時間,我和他們老兩口聊了起來。
與何小平嘮了幾句家常后,一開始對我冒失地闖進去問這問那有些不滿,且有些拒絕我的姜林終于打開了話匣子。姜林語速很慢,說話很嚴謹。看得出來,沉默寡言的他才是這個鐵匠鋪的主人。
“生意怎么樣?”
“一般。”
“你們一直在這里開鐵匠鋪嗎?”
“不,我們才開了10多年!”
“這條巷子里的其他鐵匠鋪是一直開著的嗎?”
“不,他們也是后來才開的。”
“我記得民國年間張希魯先生曾經(jīng)在挑水巷淘了很多寶貝,你曉得不?”
“是的,我聽說過。這里以前叫中興巷,后來又被叫作鐵匠街。聽老一輩人講,以前這里確實有好幾家鐵匠鋪。”
……
繼續(xù)聊下去,有關姜林的很多事情逐漸清晰起來。
姜林的房子一樓一底,樓上住宿,樓下開鋪子。這是他的爺爺那一代留下來的祖業(yè)。姜林年輕的時候出去打零工,后來就和老伴一起開鐵匠鋪,每天收入不多,一個月下來,僅能維持基本生活。兒子已經(jīng)就業(yè),不用他們操心。姜林每天早上起來跑跑步、打打羽毛球,他不抽煙、不喝酒、不打麻將,就和老伴守著鋪子,日子雖過得簡單、平淡,但很幸福。
像姜林一家守著祖業(yè)在挑水巷擺攤的人家已經(jīng)很少了。從挑水巷走過,順巷而上,可以看到現(xiàn)在巷子里的鋪子有好幾十家,除了鐵匠鋪,還有代寫(文書)、刻章、手機貼膜、開鎖配鑰匙、小吃、美發(fā)、古玩、裁縫、美甲、茶飲等行當。店主大多是租房子來經(jīng)營的,小本生意,賺不了多少錢。
挑水巷在2008年修繕過一次,但整體的樣子沒有大的變化,砌墻的青磚是完整的,跟其他街巷的“金包銀”(外面是磚,內里是土)不一樣。
電燈出現(xiàn)在日常生活里是20世紀30年代的事,更多的日子里,晚上掛的是燈籠。物是人非,存在了近300年的街巷如同一幅泛黃的畫卷,靜靜地鋪展在時光的長河中。但青石板還是從前的青石板,通了自來水后,下水塘被填了,建起了紅旗旅社。2008年,新的順城街建起來后,原來的紅旗旅社、饞嘴街便慢慢消失,街上也沒有了挑水的人,但挑水巷一如既往地熱鬧,每天仍然有很多人從這里路過,有外地游客來這里拍照的,也有像我一樣問一問挑水巷的過去的。
天快黑盡,但姜林老兩口卻沒有收攤的打算。他們每天上午9時開鋪,一直要守到華燈初上才閉店。其他商鋪也是這樣,正是他們的簡單日子,才構成了挑水巷里的市井人生。
隨著昭通古城的提升改造,不遠處的遲家大院、廣東會館已修繕開放,我想,挑水巷一定會再度熱鬧起來,盡管巷子里的經(jīng)營項目或商鋪人家會被更替、會發(fā)生變化。
“下一步,你們有什么打算?”
“我們已經(jīng)老了,還能干什么,就這樣‘混’下去了!”姜林平靜地說,坐在對面的何小平也點頭同意。
挑水巷不會消失,因為有像姜林一樣的普通人家在堅守。
一輛摩托車從下而上,在姜林的鋪子前停了下來,老兩口不慌不忙地去張羅生意。
我在暮色中選擇了離開,踩過青石板,感受挑水巷的歲月和慢時光。
昭通市融媒體中心記者:曹阜金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