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4-11-11 19:0011月9日,星期六。藍天白云,陽光燦爛。
當記者走進鎮(zhèn)雄春苗學校,清新的空氣在校園里彌漫,花草樹木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翠綠靈動,陽光下,學生們在操場上奔跑、跳躍,進行著各種體育活動,陽光透過窗戶,溫柔地灑入教室,學生們沉浸在書海中、下象棋中、繪畫中、朗讀中……
這是一所村級完小,雖是星期六,學校里卻有186名學生選擇留下來。
這是一所獨特的學校——是全市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專門針對特殊家庭少年兒童關心關愛而創(chuàng)辦的一所學校。
“鎮(zhèn)雄是一個務工大縣,這就會導致一些孩子處于留守狀態(tài),這類孩子以及孤困兒童等,都是最需要關注、最需要關心的孩子。”鎮(zhèn)雄縣教體局局長陳善勇稱,在全社會的鼎力支持下,創(chuàng)辦了這樣一所專門的學校,讓孩子真正有人管、有人教,他覺得十分欣慰。
孤困兒童在這里有了關愛,有了好的教學
結合實際,鎮(zhèn)雄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試點工作為契機,充分考慮全縣孤困兒童人員分散、關愛不到位等實際情況,專題研究孤困兒童集中關愛工作,2024年5月開始謀劃建設,投入350多萬元,將舊府街道原酒房小學改造更名為鎮(zhèn)雄春苗學校。
在原有學校的基礎上,學校進行了改擴建和美化亮化工作,完善了食堂、宿舍樓等設施設備,并配齊配強專職教師,著力打造優(yōu)質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升級改造后的學校增設了12個教學班,能滿足近1000名學生入學。
目前,學校有教學班17個,在校學生928名,來自全縣30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其中孤兒14人,事實無人撫養(yǎng)兒童308人,特困供養(yǎng)兒童8人,留守兒童428人,區(qū)域內走讀學生170人。
學校改造建成后,根據學生、家長、監(jiān)護人等自愿選擇的原則,8月底陸續(xù)有學生到學校報到,9月開始開學。
“春苗學校是一所寄宿制學校,到了學校,學生吃、穿、住、學都由學校承擔、負責。”春苗學校校長郭祥遠稱,目前學校有專任教師52名,學校致力于解決孤兒、事實無人撫養(yǎng)兒童、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的生活、學習問題,并建立了縣級留守兒童關愛中心。孩子到了這里,關愛是必需的,讓他們享受到優(yōu)質的教育更是必要的。
全心全意讓孩子忘卻失落感 找到歸屬感
“剛開始來的時候,不少孩子就是愛哭,也不愛說話,也不理人,老想著回家。”
“有的家里只有年邁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開始孩子想回家,叫他們來接,他們就說太忙了不來了,孩子眼淚一下就掉出來了,特別失落,我就說沒事,老師都在。”
年輕教師宋潔今年通過鄉(xiāng)村教師選拔來到春苗學校教數學,并擔任四(3)班班主任,同時管理學校的部分具體工作。短短幾個月的任教時間,卻讓她感觸頗多。
“我們班有60名學生,住校生53名,走讀生7名。53名住校生中,孤困兒童26名,其他的就是留守兒童。”宋潔稱,開學一個多月了,最大的困難就是學生生活衛(wèi)生習慣、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問題。
“才到學校的時候,很多孩子臉上時常敷有東西,不愛洗臉、不愛刷牙,不習慣疊被子、洗衣服。”校長郭祥遠介紹,春苗學校開學后,學校專門花了時間去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老師們一步步、手把手地教,就像帶自己的孩子一樣。”宋潔說,現在孩子們在學校里歡聲笑語,這些變化都是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說起來還是比較心酸的。
除了習慣的養(yǎng)成,孩子生病等方方面面都考驗著老師。“目前學校還沒有醫(yī)務室,學生感冒發(fā)燒只能到附近的社區(qū)醫(yī)院去看。半夜有個頭疼發(fā)熱的情況,我們老師都必須到位。”宋潔說,現在孩子各個方面的習慣都培養(yǎng)起來了,宿舍干凈整潔,物品擺放整齊,孩子們也會按時有序地洗衣服洗澡洗頭……
“孩子需要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需要關愛,就提供關愛,需要回家,就幫忙聯系,慢慢地,孩子就適應了學校的生活。現在周末有這么多學生自愿選擇留下來,這樣的變化我們也感到很驚喜。”校長郭祥遠表示,學校致力于打造“學校像家庭,老師像父母,同學像兄弟姊妹”的育人環(huán)境,并探索“吃在學校解食憂、住在學校受關愛、學在學校長知識、樂在學校感幸福”的“以校為家,四在學校·幸福校園”管理模式,讓孩子們在學校“有人管、有人疼、有人教、有飯吃、有衣穿、有學上”,盡全力讓孩子們找到歸屬感,逐漸淡忘失落感。
給孩子最大的耐心 最優(yōu)質的教學
928名學生,來自30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學生情況復雜,上學基礎參差不齊且偏低。開學之初,學校根據學生情況,認真分析研究,重新劃分了1—6年級的班級學生。
“我們的教師不僅要有能力、有耐心,更重要的是要有愛。必須是一群充滿愛心,具有教育情懷的‘春苗’點燈人。”校長郭祥遠指著學校的形象展示欄介紹稱,這是教體局幫學校選拔的,在全縣都比較優(yōu)秀的教師。這些教師都比較年輕,有40名教師是今年剛招進來的,平均年齡在31歲左右。
在展示欄上可以看到,春苗學校的德育理念是:自愛、自尊、自信、自強、自成。校長郭祥遠說,他們首先教育學生必須自愛。學生剛來學校比較內向,通過老師的關心關愛,現在學生非常的自信、非常的陽光、非常的活潑。
根據學生教育基礎比較薄弱的情況,學校每天晚自習都安排老師進行輔導。同時學校采取“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措施,除了按照國家課程標準開設的基礎課程外,還開設心理健康、書法、繪畫、籃球、乒乓球、手工、棋藝等豐富多彩的拓展課程和特色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
周末這段時間,學校開設了十多個社團,在尊重學生和監(jiān)護人等的意愿后,進行自愿選擇,想回家的回家,留下來的學生可以參加室外的羽毛球、兵乓球等體育類活動,室內的象棋、美術、音樂等課程,都不喜歡也可以選擇在圖書閱覽室閱讀。而且,每項活動都安排了老師進行教學、輔導。
記者來到學校時,正是周六,在下象棋的教室,老師不斷叮囑學生,要慢慢思考,慢慢下,不能急躁。
六(2)班的吳同學、五(2)班的鄧同學、四(1)班的趙同學周末都選擇留在學校里,他們在學校里打乒乓球、跳繩、打羽毛球等,他們說,周末在學校有老師教,并帶著他們開展各類室外的體育運動,還有同學一起玩,所以很多同學都選擇周末不回家。
“學校環(huán)境好,老師教得也很好,同學對我都很好,學校的校服、鞋子都很好看,我感覺很開心。”來自潑機鎮(zhèn)大院子的吳同學住在伯娘家,他說,以前上學不能住宿,也沒有社團可以參加。“在這里睡得很舒服,玩得很開心,也能很好地學習,爺爺奶奶想我了,又來接我回去。”“在這里飯好吃,我現在會打乒乓球了。”不一會兒的時間,鄧同學、趙同學和我們熱絡地聊起來。
參加完早上的社團活動,學生們有序地來到食堂排隊吃中午飯。此時,艷陽高照,金色的陽光灑滿了學校的每一個角落。
記者手記——牢牢守護留守兒童與困境兒童的成長之路
928名學生背后,是多少個家庭,牽掛了多少人的心,又有著多少個人世間的故事。
歷經半年,一所以“愛”為名的學校大踏步向前,孩子的精氣神發(fā)生巨大變化,從不愿待、想回家,到有人來接都不回。學校、老師傾注心血,讓他們陽光、自信、活潑、開朗,真正踐行護“春苗”育“春苗”的美好目標。
認認真真,花一個月的時間培養(yǎng)孩子習慣的養(yǎng)成;
在學校開辟一塊實踐基地進行農作物種植,讓孩子有在鄉(xiāng)村家里住的感覺;
再看學生宿舍,棉被是紅十字會捐的、學習用品是婦聯捐的、床上用品是民政機構捐的,校服、足球等是愛心企業(yè)捐贈的,還有社會愛心人士捐贈的,即將配置好的烘衣間,東西部協作還將為學校援建一棟綜合樓……
學校嘔心瀝血、政府補位及時、社會貢獻愛心……春苗學校的成功建成,是全市貫徹“一老一小”關愛服務工作的具體落實,解決了特殊家庭孩子有人管、有人教的難題,為孤困兒童、留守兒童等筑起了一座夢想的城堡,牢牢守護著留守兒童與困境兒童的成長之路,讓他們能擁有一個幸福美好的童年,讓他們也能放飛夢想、揚帆啟航。
昭通市融媒體中心記者:蘇秀? 文/圖
校對:胡遠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