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4-12-10 11:15近年來,昭通市實驗小學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校園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為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學校在開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系列活動期間,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在廣大師生中培樹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民族團結的種子根植于廣大師生的心靈深處。
構建“石榴籽”
育人主陣地
“我們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作為全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來抓,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切實貫徹到辦學治校的全過程、教育教學的各方面。”學校德育主任、德育研學工作室首席教師劉亞妮介紹道。
市實驗小學位于昭陽區(qū)太平街道富強社區(qū),是昭通市重點小學,也是昭通市的“窗口”學校之一。學校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各領域、各環(huán)節(jié),多點發(fā)力、綜合施策,積極構建“石榴籽”育人主陣地,逐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體化育人機制。
學校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項鑄魂工程,引導學生深刻感悟我國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潛移默化中增進師生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對偉大祖國的自豪感。
傳承百年文脈
共建和美校園
昭通市實驗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貫穿百年的精神內核正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與傳承。學校的前身系清雍正12年(1734年)由知府徐德裕捐資創(chuàng)建的“府屬啟文義學”。民國26年(1937年),商人陳潔貞捐鎳洋3萬元擴建該校。民國37年(1948年)改為“古提鎮(zhèn)中心國民學校”。1950年,昭通縣人民政府接管該校,改為“城區(qū)縣立聯合小學第一分校”;1959年改為“昭通地區(qū)師范學校第一附屬小學”;1969年定為“城關鎮(zhèn)六小”;1978年被定為昭通地區(qū)重點小學;1982年恢復為昭師附屬小學。目前,學校新校區(qū)建筑面積2萬余平方米,按現代教育學校標準建設,設施齊備,是一所現代化的小學。
步入市實驗小學,隨處可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標語。在教學樓走廊,還設置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區(qū)。多年來,學校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抓好愛國主義、紅色基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民族團結等4項教育,把民族團結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心中,讓校園開滿民族團結之花。
凝心鑄魂
增強民族認同
市實驗小學以少數民族文化講堂為抓手,開展少數民族文化分享演講活動,旨在通過學生們的演講,進一步增強他們對民族文化與民族團結的認同。
為營造各民族學生和睦相處、親密無間的和諧校園環(huán)境,培養(yǎng)青少年的民族情懷,進一步傳承文化經典,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助力“雙減”工作有效落實,激發(fā)學生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熱情,使民族團結之花盛開在各民族學生心中。10月30日,市實驗小學在黨員活動室舉辦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引導學生爭做民族團結的守護者和踐行者。
演講現場氣氛熱烈,參賽學生精神飽滿、意氣風發(fā),全身心投入到比賽中。學生們圍繞主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講述了民族英雄的事跡、各民族友好互助的故事。有的同學從身邊小事說起,闡述民族團結就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則激情澎湃地呼吁大家共同維護民族間的和諧,精彩的演講感染了每一位觀眾,現場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
本次演講比賽,學生們用身邊的故事詮釋了守望相助的真諦,彰顯了民族團結的力量,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使民族團結的意識深深烙印在他們心中。同時,此次比賽也激發(fā)了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市實驗小學也將繼續(xù)深入推進“雙減”政策的落實,實現“減負不減樂,減負不減質”,促進學生多元化發(fā)展,提升校園活力。
活動為媒
建設精神家園
11月12日,市實驗小學舉辦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民族文化大講堂活動,通過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
活動邀請了昭通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正高級教師、研究員朱文芳作為主講人。講座上,朱文芳用生動的語言以及豐富翔實的歷史資料,講述了羅炳輝將軍的傳奇故事、奢香夫人的非凡事跡、英雄馬本齋的英勇事跡以及戍邊英雄的感人故事。革命烈士英勇無畏的奉獻與犧牲精神,在朱文芳的講述下生動地展現在每一位師生眼前,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
而這堂講座的亮點遠不止于此。朱文芳巧妙地將革命先烈的故事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緊密地結合起來。在講述中,她深刻且系統(tǒng)地闡述了各民族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偉大征程。
學生們紛紛表示,要以羅炳輝、奢香夫人等革命先烈為榜樣,傳承紅色基因,努力學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講座上,朱老師給我們講了民族英雄的故事,還給我們講了關于民族團結的道理,比如不同的民族要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互相尊重,讓我們意識到了民族團結的重要性,我們56個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團結友愛。”一學生說道。
“本次講座不僅是一堂生動的思政教育課,更是一次深刻的民族團結教育。通過專家的講解和分享,學生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劉亞妮說道。
“我校將持續(xù)加大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力度,將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提到必修課的重要位置。””校長吳明森說,逐步建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打牢學生、家長和教師的思想基礎,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基礎。
精準設置
強化教育效果
11月16日,市實驗小學組織學校師生實地探訪六祖文化廣場,開展了一場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研學實踐活動,旨在通過深入了解彝族文化,增進學生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認識,促進民族團結與文化交流。
在研學導師的帶領下,學生們首先探訪了彝族博物館,詳細了解了彝族的起源、遷徙、六祖分支的歷史背景以及文化傳承。學生們認真聆聽,仔細觀看館內的文物、圖片和文字介紹,對彝族悠久且獨特的歷史脈絡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自由參觀時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深入探索彝族歷史,研學導師在旁答疑解惑,引導大家思考彝族歷史與中華民族整體歷史之間的聯系。
在彝繡展廳,精美的絲巾、配飾和伴手禮等文創(chuàng)產品讓學生們目不暇接。琳瑯滿目的精美彝繡作品,每一件都特別討人喜歡。彝繡是彝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彝族服飾有著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彝繡也是彝族服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彝族刺繡,作為中國傳統(tǒng)民間工藝的瑰寶,種類繁多、制作精美,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精湛的技藝聞名于世。其傳統(tǒng)色彩以黑、紅、黃為主,象征著莊重、熱情、豐收,隨著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彝族刺繡也增加了藍、綠、紫、橙等色彩,形成了既豐富又和諧的視覺效果。圖案上,彝族刺繡多樣且富有寓意,包括日月星辰、花鳥魚蟲及傳統(tǒng)圖騰,如蕨岌紋象征生命延續(xù),太陽花、八角花等寓意吉祥幸福。
彝族刺繡技法精湛獨特,不同地區(qū)風格各異,技法多樣,包括打籽繡、挑繡、平繡、盤繡、貼布繡等多種技法。據了解,彝繡有70多種針法,其中有14種針法是機器無法代替的,特別是打籽繡、螺旋繡和纏針繡針法,必須通過手工完成。一針一線,展現了彝族女性的勤勞與技藝,也體現了指尖上的民族文化。
展廳里,陳列著傳承了16代、距今已有500年歷史的土司服。土司服制作于清代末年,黑綢緞暗花布上衣,主要繡法為“打籽繡”,上面繡有百子,故稱為“百子服”;磚紅綢緞長裙,片狀,裙擺正面繡有松樹,寓意延年益壽!整套服飾制作精美,風格與當時內地貴族服飾相近,但也保留了彝族傳統(tǒng)服飾的特點,是彝漢文化相互交融互鑒的結果。同時,彝族刺繡在傳承中不斷創(chuàng)新,既保留了傳統(tǒng)技藝,又融入了現代元素,使刺繡作品變得更加時尚多元。
學生們在繡娘的指導下,親自體驗了刺繡的樂趣,感受到了彝繡獨特的藝術魅力。通過動手實踐,學生們對彝族文化元素有了更深的認識。
為了加深對彝繡紋樣的認識,大家開始挑選自己最為心儀的一個紋樣進行臨摹,研學導師從旁指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僅是在臨摹一個簡單的圖案,更是在觸摸歷史的脈絡,感受彝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傳承獨特的民族記憶。這些彝繡紋樣就像一把神秘的鑰匙,打開了一扇通往彝族同胞精神世界的大門,讓學生們領略到了別樣的民族風情,也讓這璀璨的彝繡文化在紙筆間得以延續(xù)、傳承,綻放出別樣的光彩。
在長街宴就餐區(qū),彝族同胞為師生們準備了坨坨肉、蕎粑粑等彝家佳肴。在享受美食的同時,研學導師向學生們講述了坨坨肉、蕎粑粑的故事,引導學生們深入了解彝家飲食背后的故事、寓意以及彝族同胞的生活習俗。
在戶外活動場地,學生們與彝族同胞跳起了彝族舞,感受到了彝族歌舞的熱情奔放。“今天,我深深地被彝族文化所吸引。彝族特有的刺繡、傳統(tǒng)服飾、手工藝品、音樂舞蹈等,讓我感受到了中國多元文化的獨特魅力。”一學生激動地說。
“此次研學實踐活動,不僅增強了學生們對彝族文化的了解,還讓學生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構成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劉亞妮告訴記者。
“書繪共同體”
筑牢思想根基
為深入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市實驗小學于11月25日舉辦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手抄報與繪畫比賽。
本次活動得到了全校師生的積極響應,老師們向學生們詳細講解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和意義,引導他們圍繞主題進行資料收集和手抄報設計。學生們熱情高漲,利用課余時間查閱資料、設計版面、繪圖上色,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將自己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體現在手抄報中。
有的手抄報著重介紹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展現了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獨特魅力;有的手抄報聚焦我國各民族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和風俗習慣,體現了各民族在長期交流融合中形成的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有的手抄報圍繞民族團結的先進事跡,用生動的事例講述了各族人民在祖國建設和發(fā)展過程中攜手共進、共克時艱的感人故事……學生們的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不僅充分展示了他們的創(chuàng)意和才華,更在設計中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件作品、一份傳承、一種精神,每一件參賽作品都飽含著創(chuàng)作者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理解,展現了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增強了全校各族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學校將獲獎的手抄報作品在校園內進行了展示,吸引了眾多師生前來觀看。這些優(yōu)秀作品不僅是學生們智慧的結晶,更是生動的教育素材,讓更多的學生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深刻領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同時通過藝術作品展示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理解與熱愛,展示56個民族是一家的畫卷,不僅為校園增添了文化氛圍,更向廣大師生傳遞了民族團結與和諧共融的美好信念。
一名獲獎學生說:“在這些活動中,我感受到了民族團結的力量,雖然各個民族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但是我們的心緊緊連在一起,我為我的祖國感到驕傲和自豪。”
學校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主陣地,近年來,市實驗小學始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學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開設民族團結課程、開展民族團結活動、建設民族團結陣地等方式,緊密結合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國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有效地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學校德育思想體系,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讓民族團結之花綻放校園。
市實驗小學將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活動為契機,一如既往地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工作長期進行下去,把團結進步理念融入管黨治校全過程,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教學日常,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使廣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樹立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理想。
昭通市融媒體中心記者:杜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