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免费麻豆av|久久亚洲色WWW成人男男|十八禁无遮拦av|亚洲午夜一本在线|好看的亚洲中文字幕|无遮挡黄动漫视频在线观看|性高潮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一区二区免费中文麻豆|白丝乳交内射一二三区|亚洲国产中文字幕精品,精品麻豆av免费,成人av无码国产在线一区,国产久久亚洲精品

點擊進入專題
 導(dǎo)航

閱讀昭通·人文|鹽井渡最后的熬鹽人

 2025-01-17 12:13  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關(guān)河水邊的鹽井壩,一塊巴掌大的地皮,歷史上卻是鹽商云集、熙來攘往的繁華之地。

這里曾經(jīng)有一口人氣火爆的圓形寶井——鹽井,高出關(guān)河水面近4米,外徑約10米,深10米有余。昔時的鹽津人應(yīng)該感恩這口井,沒有這口井,食鹽就不能自給;今后的鹽津人也應(yīng)感恩這口井,沒有這口井,就沒有1917年與大關(guān)縣中分而治的鹽津縣。

古渡春暉 最窄縣城——鹽津縣。

君記否?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從新街下場口新村橋頭至鹽井壩那條窄窄的公路與漆樹灣公路之間,全靠關(guān)河上的一條躉船與彼岸對接溝通。那時,殘留的鹽井石砌成的擋水外墻仍然高于行人約兩米。

1968年,我在普洱小學執(zhí)教。1969年,昭通地區(qū)《毛主席去安源》全區(qū)巡回展到鹽津縣展出。扎西小學教師呂忠蘭被抽調(diào)為講解員,縣上通知我到鹽津縣觀展。那時,呂忠蘭接我、送我都是在鹽井壩關(guān)河邊的躉船上。

當時,鹽井的殘軀在關(guān)河枯水季時仍露出水面,似在呼救,又似在訴說自己的前世今生。后來,沱灣(今世人誤作灑漁沱)水電站建成,鹽井終被水電站尾水淹沒,不見蹤影,鹽井壩人家的故事更是鮮為人知。

想當年,鹽井渡產(chǎn)鹽時,規(guī)模十分壯觀。從井口往下即可看見汩汩涌出、含鹽量極高的鹽水,沿井口往下30余步石階,即可到直徑2米有余的鹽井水邊。

那個年代,沒有抽水機,取鹽水全靠人工,且鹽水是用雙手提上去的。當時,來鹽廠做取水工的人進廠時,臂力超人的鹽廠負責人就會給他們作示范:但見他左右手各提一只五六十斤的木桶,步走石梯如履平地,下至井邊取滿兩桶鹽水,便拾級而上走出井口,跑也似地送至岸上廠房內(nèi)的熬鹽土灶,然后將鹽水倒入加高頭車鐵鍋中,所見之人,無不咋舌!

鳥瞰鹽津縣城東風大橋、花果山一帶。

熬鹽全用官倉壩、紙槽溝人背來的煤。初用猛火,鍋內(nèi)水漲后,火力漸小,把握好火候,不舍晝夜地看守鹽鍋,待水分蒸發(fā),至呈黏稠狀時,將其舀出注入方形木范,冷卻后便成了鹽磚,即鹽巴。這就是鹽水到鹽磚的生產(chǎn)過程。

當時,大關(guān)、昭通、筠連一帶離四川自流井遠,而距鹽井渡最近,騾馬運輸經(jīng)官道上昭通、下筠連都相對便捷。因此,筠連、昭魯(部分吃楚雄黑井鹽)一帶多食鹽井壩出產(chǎn)的鹽巴。因此,鹽津民間有俗語:“云南昭通府,鹽巴放到碗頭杵;四川筠連縣,要吃鹽巴磕面面。”20世紀50年代初、中期,鹽津人吃的仍舊是鹽井壩生產(chǎn)的鹽磚,有錢的人家甚至用鹽磚砌成家庭灶頭,以防鹽荒。

今鹽津老縣城大街上排(曾名新街)有一個叫賈書成的人。少時,家貧,數(shù)九寒冬,只穿一件火汗套,冷得瑟瑟發(fā)抖,每天都會來鹽廠,時常蹲守在熬鹽灶前烤火。不時,鹽廠負責人也差他做些小事,并給他飯吃。時間長了,賈書成啥活都干。后漸長成人,依舊留在鹽廠。炎炎夏日,他只穿一條類似當今時尚女穿的沙沙裙材質(zhì)的短褲,被關(guān)河峽谷毒辣的太陽烤成了“非洲黑”。因時常體力勞作,手臂肌肉條塊已漸漸飽綻,他也就順理成章地當了一名每日往返在鹽井和鹽灶之間的提鹽水長工。鹽井壩鹽廠鼎盛時,鹽灶多達20余眼,提鹽水長工就有十幾個。鹽廠產(chǎn)出的鹽磚,通過人背馬馱,被運往各地。

四川自井、貢井的雪花鹽早在明、清時期便涌入云南,企圖占領(lǐng)云南市場,但楚雄黑井鹽等本地鹽產(chǎn)鹽量較大,這是川鹽最終未能成為云南鹽業(yè)霸主的重要因素。

史載,鹽井渡鹽井壩井鹽生產(chǎn)工藝落后,后期年產(chǎn)量不足10萬斤,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遂導(dǎo)致鹽井壩鹽廠日趨衰落。1950年5月,鹽津縣解放。從1954年起,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fā)展企業(yè)的公私合營,鹽灶數(shù)量驟減,磚鹽產(chǎn)量急劇下滑。1956至1957年時,鹽灶只有四眼,僅剩一個負責人和幾個工人苦苦支撐,已到瀕臨破產(chǎn)邊緣。鹽廠負責人楊胡子是鹽井渡最后的熬鹽人,20世紀40年代初就在鹽井壩熬鹽巴。

楊胡子,五短身材、滿臉絡(luò)腮胡子,看上去只剩下額頭、兩眼一鼻子,談笑間,常露出“大口馬牙”。他豁達豪爽,聲音洪亮,隔多遠都能聽到他的聲音。他頭腦靈光,眼明手快,臂力超群,會點拳腳,扭扁擔、掰手勁,除了梁元俊(世人均稱“梁快”),當?shù)責o人能敵,兩人是結(jié)拜兄弟。楊胡子算得上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鹽井碼頭上的一條漢子!

1958年,昭筠公路開工修建,炸巖開道的炮聲在鹽井壩鹽廠垴上響起,鹽井渡產(chǎn)鹽的歷史就此畫上了句號。最后的熬鹽人——楊胡子一家,舉家搬遷到了今落雁鄉(xiāng)共和村石廠河社。多年來,楊胡子靠熬鹽養(yǎng)活了一大家子人。

鹽廠被廢,大家紛紛離開了鹽井。當年那個給楊胡子提鹽水上灶的長工賈書成亦隨之失業(yè),后來雖求得新職,但他所干工作,仍沒離開兒時形影不離的灶臺,成了鹽津國營食堂的一名廚師,鍋、碗、瓢、盆和滿堂子孫陪他終老。


作者:何為民 文/圖


值班編審:馬燕    審核:倪娜   責任編輯:郭倩
昭通新聞報料:0870-2158276 昭通新聞網(wǎng),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
昭通新聞報料:0870-2158276  
昭通新聞網(wǎng),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
值班編審:馬燕
審  核:倪娜
責任編輯:郭倩
標簽 >> 鹽津 人文 
捐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