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5-02-15 10:52我認為,新一代青年的青春底色是敢于拼搏、勇于奮斗。
青年就像春天,像每天的朝陽,像正要開放的百花,像磨刀石上剛磨礪出來的刀刃,青年時期是人生最寶貴的時期。青年是國之未來、民族的希望,所以當代青年更應(yīng)該奮斗不止,接過歷史的接力棒。
百年前,北大學子們義無反顧地站上街頭游行示威,誓死捍衛(wèi)中華民族的尊嚴。那句“無論是誰,要是敢亡我國家,滅我種族,我們就跟他們血戰(zhàn)到底”盡顯他們的滿腔熱血。他們清澈的愛,只為中國。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五四運動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單看每一位學子的力量是單薄的,但眾多微小的力量可以匯聚成磅礴的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似乎照進了現(xiàn)實。
信念是個奇妙的東西。為了躲避敵人的圍剿,紅軍縱橫10余省,走過草地,蹚過小溪,翻過高山,徒步長驅(qū)二萬五千里。其間,還要與敵人進行抗爭,雖然糧食彈藥短缺,他們卻憑借著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堅持了下來,創(chuàng)造了人類奇跡。江河一瀉浩浩蕩蕩,雪山巍峨,草地漫漫,訴說不盡他們經(jīng)歷的苦難。《豐碑》《金色的魚鉤》《七根火柴》……這些耳熟能詳?shù)拈L征故事,講述了紅軍戰(zhàn)士一路上互幫互助,向著理想一步步奮進,憑借超越常人的信念和意志走完了二萬五千里的故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他們的“長征”是偉大的,而如今生逢盛世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學習這些優(yōu)良的品質(zhì)并努力去銘記、去傳承、去發(fā)揚!
回看今朝,廣西百色百坭村的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生于大山,長于大山。家庭貧困的她經(jīng)過不斷地刻苦學習,走出了大山。學有所成后,本可以在城里工作的她,毅然決然選擇回歸家鄉(xiāng),成為駐村第一書記。在工作期間,她為家鄉(xiāng)引進多項種植技術(shù),引導鄉(xiāng)親們種植砂糖橘,打開了產(chǎn)品銷售渠道,成功地帶領(lǐng)鄉(xiāng)親們走上致富路,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她從未忘記自己的使命: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作家史鐵生曾說過:“要緊的是果敢地邁出第一步,對與錯先都不管,自古就沒有把一切都設(shè)計好再開步的事。別想把一切都弄清楚,再去走路。魯莽者要學會思考,善思者要克服的是猶豫。目的可求完美,舉步之際則無須周全。”不是每個人都能名垂青史,都能被大家銘記。每個人都是平凡的,但只要相信自己、做好自己,樹立遠大的理想并為之不斷奮斗,也許年少時看似平凡的你,長大后會成為扇動翅膀的蝴蝶,驚艷他人。那看似平凡的你,早已不再平凡。
正所謂:“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在新的征程里,國家發(fā)展需要我們,民族振興需要我們,人民幸福需要我們,為了早日實現(xiàn)中國夢,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更要艱苦奮斗、奮力拼搏,書寫新時代的壯麗篇章。
(指導教師 胡興梅)
永善縣紅光九年一貫制學校八年級(21)班 鄧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