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5-04-08 09:49開欄語:
教育是國之大計,關乎城市未來與市民福祉。為全力推進“教育強市”建設,進一步加強“教育強市”宣傳工作,助力城市高質量發(fā)展,昭通市融媒體中心組建記者專班,深入基層教育領域開展蹲點調研。記者們通過沉浸式采訪與深度觀察,挖掘基層教育一線的動人故事,并在《昭通日報·教育強市》版開設《校長的一天》《記者蹲點日志》《夢想家》等欄目。3月底,第一組記者走進鎮(zhèn)雄縣隴家灣小學,感受隴家灣小學的“善行教育”,并形成系列稿件,以饗讀者。
清晨6時30分,霧氣未散,在烏蒙山的褶皺里,海拔1400多米的鎮(zhèn)雄縣尖山鄉(xiāng)隴家灣小學已亮起了第一盞燈。“第8035個清晨,山里的孩子需要光。”該校校長程豐貴每天早上7時,總是風雨無阻地和老師們站在校門口迎接學生,這個習慣自他22年前踏入這所學校以來,一直延續(xù)至今。歷經22年,他推動該校學生人數(shù)從160人增至439人,將一所僅有6間土坯校舍的鄉(xiāng)村學校打造為“昭通市現(xiàn)代教育示范學校”,更以獨創(chuàng)的“善行教育”體系為鄉(xiāng)村學子鋪就成長之路。
從高山微光到燎原之勢
“好校長要心中有愛。”
晨曦中,三年級學生程曉蔓奔向程豐貴,親切地喊他“校長爸爸”。程豐貴柔聲問道:“是不是要我?guī)湍阍^發(fā)?”小姑娘乖巧地點點頭。只見程豐貴的手指在發(fā)絲間翻飛,眨眼間,馬尾辮就扎好了。他眼含慈愛地看著孩子說道:“就數(shù)你最調皮!”這一套嫻熟的動作讓我詫異。
程豐貴是個善于思考的人。走在校園里,說起隴家灣小學的變化,他感慨萬千。
2003年3月的春風還未吹化烏蒙山的殘雪,24歲的程豐貴滿懷憧憬地背著行囊來到隴家灣小學,眼前的景象讓這個土生土長的山里漢子鼻子發(fā)酸。970平方米的校園里,6間教室的墻體皴裂斑駁,如古樹的表皮;歪斜的課桌上刻滿歲月的溝壑;瑯瑯書聲在漏風的教室里飄蕩。“這哪里是學校?分明是教育火種將燼的殘燭!”程豐貴在當天的日記里寫道。
面對全鄉(xiāng)倒數(shù)第一的教學質量和生源流失率高達20%的困境,剛任校長一職的程豐貴不斷追問自己:“干還是不干?要怎么干?”經過一夜的思考,他找到了答案:“不僅要干,還要干出名堂來,干出大動靜來!”在鄉(xiāng)親們質疑的目光中,他掄起鐵錘,帶著老師們鑿石鋪路、修補危房。他們的身影,成為大山深處最動人的風景。“當想要放棄的那一刻,想想當初為什么走到這里!”程豐貴用這句話為自己加油打氣。“當時,教室的裂縫能塞進手掌。”在他的回憶里,剝落的土墻與如今的教學樓形成強烈反差。22年后,誰也沒想到,當年“程校長這塊又硬又倔的石頭”竟能在鄉(xiāng)村教育改革中激起“千層浪”。如今,學校占地面積達6310平方米,硬件設施得到極大改善,教學樓、綜合樓、籃球場、食堂等建筑錯落有致。
“好學生要有好品德、好成績、好身體、好情操和好勞動觀念。”上午10時,隴家灣小學獨具特色的大課間活動開始了。學校用兔子舞、打跳等學生喜歡的舞蹈代替?zhèn)鹘y(tǒng)廣播體操,學生們樂此不疲。程豐貴滔滔不絕地講起了他心中“好教育”的模樣。
“好學校要讓學生快樂成長,讓教師幸福發(fā)展。”程豐貴和老師們在高山之間,再次燃起了教育的火種。
善行文化鑄就教育溫度
2024年3月,隴家灣小學“善行銀行”作為德育創(chuàng)新案例登上《中國教育報》。3月27日17時許,位于教學樓一樓的“善行超市”里,圍滿了兌換善行積分的學生。
程豐貴是一位能夠將“觀念”通過不斷探索改進,最終打造成完整“體系”的校長。在隴家灣小學蹲點采訪的那幾天,“善行教育”的觀念讓我感觸頗深。
實干第一,硬件突圍。程豐貴從北京爭取“加油未來”項目的支持,聯(lián)系熱心村民捐贈電動校門;爭取紅薯葉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贊助,建成編程教室;說服村民自發(fā)讓出5340平方米土地擴建學校……程豐貴累計爭取到社會捐贈資金逾100萬元。“程校長的抖音號、視頻號經常發(fā)布學生上課、課間活動的視頻。”學校教師余冬云笑著說道,“程校長說,要用山區(qū)教育守望者的情懷換取硬件資源,改善學校辦學條件。”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2017年,程豐貴在北京師范大學研修時,在筆記本扉頁上寫下了這句話。幾年后,這把“火”被他淬煉成獨具特色的“善行教育”體系。
2023年秋,一封北京大學錄取通知書翻山越嶺抵達隴家灣。畢業(yè)生鄧云——這個曾經險些輟學的女孩,在“善行教育”的浸潤下成長為鎮(zhèn)雄縣高考狀元。“程校長說,善行的種子會開花,原來它開出的花可以是未名湖畔的荷花。”鄧云在感謝信中這樣寫道。
軟件革新,儲存善行。在隴家灣小學的“善行銀行”存折里,記錄著孩子們拾金不昧的行為;“善行超市”的貨架上擺滿了可用積分兌換的文具……這些源自2024年云南連心社區(qū)公益基金會支持的創(chuàng)新實踐,使德育變得可觸可感。當六年級學生王焮攥著攢了半學期的100個積分,給遠在浙江務工的父母兌換圍巾時,程豐貴眼睛泛紅,眼神中流露出柔軟,他感慨道:“這才是教育該有的溫度。”
“教師成長工程”如同魔法石。2010年,全校僅有1名本科教師,而現(xiàn)在已有11名教師擁有本科學歷。教師曾洪權采用“山歌數(shù)學教學法”,帶著學生唱“2、3、5、7、11,阿老表來灑依……”,孩子們拍桌應和的場景,彰顯出文化血脈已融入課堂!
每周四的“善行講堂”讓老教師煥發(fā)新活力;與北京師范大學共建的“云端教研”打破地域壁壘;“陳小軍在仁厚小學搞起‘善行菜園’,劉敏在長安小學灌輸‘善行教育’。”說起這些,程豐貴眼里閃著光。如今,從隴家灣小學走出的3位校長正在不同的學校復制“善行模式”,這些老師如同蒲公英般將“善行理念”播撒在尖山鄉(xiāng)的其他學校。
“別人選擇離開時,我們選擇了堅守;別人選擇抱怨時,我們選擇了努力建設;別人選擇觀望時,我們選擇更加堅定地行動。”程豐貴經常用這幾句話激勵自己和學校的其他老師。
落日余暉灑在“善行證”陳列柜上,學生們用積分卡拼出的北斗七星圖案仿佛在告訴我們:“當年種下的火種,現(xiàn)在成了照亮別人的光。”學生們還用便利貼拼出胡楊樹圖案,以此激勵自己養(yǎng)成堅韌不拔的品質。2000余枚積分卡像散落的星辰,照亮烏蒙山教育的夜空。程豐貴用22年光陰證明,當教育遇見善行,最貧瘠的土地也能開出希望之花。這朵花,正沿著“五善課程”的脈絡,把文明的芬芳送往更遠的山巒。善行之花,如今已繁衍成覆蓋尖山鄉(xiāng)的教育“生態(tài)林”。
“蒲公英教師”的星辰大海
隴家灣小學秉承“立德樹人,善行文本,幸福至上”的辦學理念,致力于讓學生“健康、快樂、幸福”地成長。隴家灣小學是鎮(zhèn)雄縣第一所把“少兒編程”設為特色課程,把“善行文化”融入思政課來開展教學的學校,也是全面推動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教”有機結合的學校。
“好教師要善于擔當、愛生如子、言傳身教。”
在隴家灣小學與師生們朝夕相處的幾天里,我看到這所學校的“好”寫在師生洋溢著燦爛笑容的臉上。這所學校讓學生健康成長,讓每一位老師都找到了“家”的感覺。
2017年,該校成為中國鄉(xiāng)村發(fā)展基金會“加油未來”項目學校;2020年,被評為“鎮(zhèn)雄縣三星級示范學校”;2022年,被評為“昭通市現(xiàn)代教育示范學校”;同年,包攬全鄉(xiāng)在云南師范大學附屬鎮(zhèn)雄中學所有推薦名額。該校現(xiàn)為昭通市在校學生最多的村級以下小學;重點中學升學率連續(xù)5年超30%;教師團隊累計獲各級表彰上百人次;部分學生可熟練運用少兒編程基礎知識,該校也是全縣首個將少兒編程納入校本課程體系的學校……
“有人說我是‘張桂梅式’的校長,其實我們每個鄉(xiāng)村教師都是教育星火。”晴空下,程豐貴正指導孩子們寫下“善行天下”的字樣。遠處,新栽的“善行林”在春風中搖曳,仿佛是無數(shù)雙托舉夢想的手。“我們堅守大山,是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能走出大山。”程豐貴辦公室墻上的《十五年發(fā)展規(guī)劃圖》展示著他的教育藍圖:“善行文化研究院”將系統(tǒng)提煉鄉(xiāng)村教育經驗;把學校升級為九年一貫制學校的目標;推進與上海名校共建的“城鄉(xiāng)教育共同體”建設……
程豐貴就是一位“蒲公英教師”,他擁有屬于自己的教育體系下的星辰大海。他讓我看到,善行如光,雖微致遠;他讓我看到鄉(xiāng)村教育的星火相傳;他讓我看到他和老師們的堅韌。每個人都在努力向前,正如程豐貴說的:“堅持就會改變,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延伸閱讀】
隴家灣小學位于鎮(zhèn)雄縣尖山鄉(xiāng)仁厚村隴家灣村民小組,始建于 1958 年,是一所村級以下完全小學。2003 年,程豐貴到隴家灣小學任校長,在他的帶領下,該校逐步形成以“善行文化”為抓手的辦學思想體系。隴家灣小學辦學理念為“立德樹人,善行為本,幸福至上”,校訓為“向上向善,知行合一”,校風為“求真創(chuàng)造美,光明圓融善”,教風為“善于擔當,愛生如子,言傳身教”,學風為“勇于立志,尊師若父,學思踐悟”,辦學目標為“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記者:陳允琪/?文? ? 毛利濤? 蘭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