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25-04-14 10:46地處烏蒙山深處的鎮(zhèn)雄縣,以創(chuàng)新思維破解留守困境,將“銀發(fā)力量”與“童心陪伴”巧妙地融入基層治理,打造出充滿溫度的社會治理樣本。因情施策,通過激發(fā)群體內生動力,讓老人和孩子在相互滋養(yǎng)中找到生命的價值。
針對老年群體,鎮(zhèn)雄以“社區(qū)+園區(qū)”模式開辟新路徑。巧手老人用針線編織出經濟收入與精神滿足的雙贏局面,退休黨員干部運用豐富的經驗化解鄰里矛盾糾紛,將“夕陽紅”轉化為治理效能,實現(xiàn)了從“被照顧者”到“參與者”的角色轉變,這不僅滿足了老年人對尊嚴與價值的需求,也為基層治理注入了智慧與溫度。
鎮(zhèn)雄縣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則彰顯“以愛育人”的真諦。在“愛心媽媽”和志愿者的陪伴下,孩子們在游戲中學習,盡享歡樂時光。春苗學校教師化身“校園爸爸媽媽”,文德九年一貫制學校教師家飄出的飯香,讓孩子們有了親情的陪伴,彌補了成長中缺失的關愛;社工通過“生命長河”計劃傾聽老人的故事,以雙向陪伴消除代際孤獨。這種精準的情感供給,既讓學校成為孩子的“第二家園”,也讓老年人的閱歷轉化成寶貴的精神財富。
這一系列舉措表明,真正的民生工程不僅在于硬件設施的建立與完善,還在于能否讓皺紋舒展、讓眼睛發(fā)光。當基層治理超越制度的剛性約束,關注人的情感需求與價值實現(xiàn),便能奏響社會和諧的最美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