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18-01-02 15:17?昭陽區(qū)蘇家院鎮(zhèn)順山村的單親魏家父子四人,三人有聽力和語言障礙,生活非常困難,這個家庭脫貧致富的期望尤為迫切,但又無能為力。扶貧掛鉤法官的到來為這個家庭從新燃起了脫貧、脫困、致富的希望。
2017年10月昭陽區(qū)法院在昭陽區(qū)區(qū)委的安排下,從原有掛鉤蘇家院坪子村、蘇家院村,增加掛鉤順山村。開始了順山村的精準扶貧工作。全院法官干警進村入戶,了解社區(qū)民意,逐戶摸清致貧原因,多方籌措、因戶施策,克服巨大的審判工作壓力,擠出加班時間為當?shù)乩习傩彰撠氈赂恍燎诒甲撸χС痔K家院三個掛鉤扶貧村貧困戶脫貧致富。
在第一次入村了解貧困戶情況的時候,速裁團隊的員額法官潘荔進入了一個特殊的家庭,父親魏木樹是個語言障礙殘疾人,婚后生下從小就是聽力和語言障礙的雙胞兒子,雙胞母親多年前離開后就再也沒有回來。大雙性格開朗,雖然聽力和語言有障礙,但是看到來訪的扶貧隊員也是笑臉相迎,對隊員入戶的調(diào)查的表冊也非常好奇,說不出話來但是也想”呀呀”的向扶貧隊員表達他的歡喜和好奇。小雙要文靜些,同樣是個聰明的“孩子”,“話”不多但是敞亮的眼神里也透露出關注和思考。
這個家的主要收入就靠著父親在鄉(xiāng)里打臨工和遠在昆明打工的大兒子補貼家用,兩雙胞就靠大嫂和父親照顧。因為殘疾的原因,附近的學校無法教育這兩個特殊的雙胞胎孩子,直到今年18歲都沒有接受到過教育。
看到這個家庭的情況,潘法官心里也發(fā)憷。就算通過幫扶,魏家能在短時間脫貧,但將來重新返貧的幾率是相當大的。要解決這個家庭的困難,必須得讓這兩個雙胞聾啞兄弟具有自食其力的生存能力。潘法官最先想到的就是技能培訓,但是能夠給這些特殊孩子進行培訓的學校非常少。只有在市區(qū)的昭通市聾啞學校能夠為這兩個孩子進行職業(yè)技能培訓。于是在進行“扶貧明白卡”張貼工作的時候,潘法官約上了聾啞學校的老師一起找到這家人。
在魏家,特殊學校的老師的熱心和體貼讓倆雙胞兄弟感受到了關懷和重視,兩人比平常活潑。在老師的引導下雙胞胎兄弟進行了身體、智力檢查。通過跟鄉(xiāng)鄰的溝通潘法官和老師們也了解了兩人成長的經(jīng)歷。據(jù)特殊學校老師介紹,兩個孩子的智商正常,身體也健康,適合去特殊學校進行學習,進行成人職業(yè)技能教育。而且根據(jù)國家政策,魏家基本不用承擔學費。還因為是貧困建檔立卡戶原因,生活費學校都能夠兜底,只需要承擔從家里到學校的路費就能夠讓雙胞兄弟參加職業(yè)培訓。
據(jù)學校老師介紹,通常社會機構(gòu)三個月左右的廚師培訓僅學費就要近萬元,魏家這雙胞在特殊學校學習,基本可以做費用全免。經(jīng)過兩三年的學習,就能掌握一門生存的技能。
在魏家院壩里,特殊學校老師拿出同樣是殘疾的特殊學校學生經(jīng)過一年培訓做出的作品給魏家人看。一邊還勸說父親魏木樹說道“學好廚師好的可以在城里當大廚掙大錢,最不濟在鄉(xiāng)里辦個紅白事主個廚也是可以的,兒子們成材了你老魏的養(yǎng)老問題也能解決”。一邊看一邊聽的老魏連連豎起大拇指稱贊。從他的眼里看到了兩個雙胞兒子的希望,看到了這個家庭的未來。不停在夸黨的政策好、國家的政策好,孩子有希望了。
特殊學校的老師還介紹,如果兩個孩子從小就到特殊教育學校學習,文化教育就會比現(xiàn)在好得多。年齡大了只能參加職業(yè)技能教育,但是也比在家里什么都不會好,至少生活是沒到什么問題。
在完成一天的扶貧工作后,潘法官還與特殊教育學校老師看望了另外的兩戶殘疾兒童家庭,并希望協(xié)調(diào)昭陽區(qū)教育局幫助解決他們的教育問題。
在扶貧工作中還有其他昭陽法官們通過各種國家政策、單位支持或者自己的人脈關系為貧困戶的脫貧致富想方設法,幫助、鼓勵他們脫貧致富。
法官們都說平時接觸的都是各種矛盾糾紛,各種利益爭斗。在當事人之間做著利益平衡促進矛盾化解、緩和沖突的事情,站在了矛盾糾紛的最前沿,工作壓力很大。抽出時間參加在扶貧工作,夠幫助貧困戶走出困境,真正的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做點真正扶貧實事,雖然可能會占用一點加班的工作時間,但是做的都是善事,雖然辛苦但是心靈得到了凈化,工作熱情也得到了鼓舞,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拉近了,心里都是熱乎著的。
潘法官還將號召和爭取的親朋好友對這些有困難的家庭進行援助,也想舉辦一些捐贈活動為扶貧籌集物資和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