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免费麻豆av|久久亚洲色WWW成人男男|十八禁无遮拦av|亚洲午夜一本在线|好看的亚洲中文字幕|无遮挡黄动漫视频在线观看|性高潮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一区二区免费中文麻豆|白丝乳交内射一二三区|亚洲国产中文字幕精品,精品麻豆av免费,成人av无码国产在线一区,国产久久亚洲精品

點擊進入專題
 導航

《中國作家》|沈洋長篇報告文學連載:磅礴大地(03)

 2019-10-09 20:05  來源:文學故鄉(xiāng)

壯麗七十年? 奮斗新時代

3

? ? 長篇報告文學《磅礴大地——昭通扶貧記》共20萬字,原載《中國作家》雜志2019年第10期頭條,單行本將于近期出版發(fā)行。



磅礴大地——昭通扶貧記

01.一樹蘋果香秋城


02.土豆花開是故鄉(xiāng)


03.安得廣廈千萬間


04.銀色鋁谷造金山


05.昭明通達奔四方


06.一江燈火照萬家


07.綠水青山潤烏蒙


08.鳳凰涅槃龍頭山


09.家國情懷寫春秋


10.烏蒙磅礴走泥丸

磅礴大地:推薦人語

《磅礴大地》,是一部記錄烏蒙山貧困片區(qū)昭通大地發(fā)展變遷的蛻變史。整部作品既有宏闊磅礴的氣勢,亦飽含人間親情之暖意。既有大江大河之奔騰,也有悲憫溫馨之大愛,讀來既蕩氣回腸,又溫情脈脈。既飽含深情,又不失客觀和理性。是一部解讀磅礴烏蒙群山密碼的指南之書,一部深入骨髓感悟昭通人“昭明通達、崇文尚義、勇于拼搏、敢為人先”之秉賦的重要作品。

?

——魯迅文學獎獲得者 ?夏天敏


磅礴大地:引言


1935年2月,紅軍長征過昭通,在威信縣召開了歷史上著名的“扎西會議”,播下了革命的種子,扎西,從此成為長征勝利的起點。這段艱難而光輝的歷程,讓毛澤東同志靈感迸發(fā),寫下了“烏蒙磅礴走泥丸”的著名詩句。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qū)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的莊嚴承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扶貧足跡遍布全國,對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作出重要戰(zhàn)略部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作為深度貧困地區(qū)烏蒙山片區(qū)的昭通,是脫貧攻堅的主戰(zhàn)場,一場前所未有的扶貧戰(zhàn)役,在烏蒙深山腹地之昭通,全面打響。


磅礴大地:03.安得廣廈千萬間



烏蒙山腹地的昭通,是集革命老區(qū)、地震災區(qū)、散雜居民族地區(qū)、生態(tài)敏感脆弱地區(qū)為一體的深度貧困地區(qū)。這里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地級市。

2018年底,昭通未脫貧人口58.83萬人,占全國3.5%、全省的32.5%。截至2018年底,昭通已累計減貧125.54萬人,出列貧困村508個、摘帽貧困縣2個,貧困發(fā)生率從34.8%下降至12.49%。2019年,昭通還將實現(xiàn)7個縣區(qū)脫貧摘帽、624個貧困村出列、40.07萬貧困人口脫貧。易地扶貧搬遷、產業(yè)培育、勞動力轉移就業(yè)、基礎設施改善,這“四篇文章”是昭通脫貧攻堅要攻克的四大“難關”。????解決昭通的貧困問題,最重要的一條措施,就是易地扶貧搬遷。“昭通的一大特點,就是一方水土養(yǎng)活不了一方人。”昭通市委書記楊亞林說,“搬,是解決我們高寒山區(qū)、石漠化地區(qū)等,生存條件不足以支撐其發(fā)展和進步的地區(qū)老百姓脫貧最有效的措施。”昭通緊緊抓住國家實施異地搬遷的機遇,實施大規(guī)模的易地搬遷。從2016年到2019年,四年時間全市實施了8.44萬戶、36.24萬人的易地搬遷。如此大規(guī)模的異地搬遷,這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少有的。2019年昭通將完成5.24萬戶,23.06萬人的搬遷,一步進城入鎮(zhèn),進廠上樓。同步實施了28個集中安置點,上萬人的點就有8個。最大的安置點將搬遷入住4萬多人。?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區(qū)的昭陽區(qū),2019年將脫貧出列,近1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將從喪失生存條件的大山深處搬出來,進城、入鎮(zhèn)、上高樓,這對于當?shù)攸h委、政府是何等艱難的考驗。昭通市、昭陽區(qū)委痛下決心,在靖安壩子選址,在白紙上作畫,兩千余畝土地上似乎在一夜之間熱鬧繁忙,機械往來,民工忙祿,揮汗如雨,日夜奮戰(zhàn)。同時,位于城郊紅路、永豐和灑漁等地的安置點建設也同步推進,鉆探、地勘、土建、裝修,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爭分奪秒,絲絲如扣,一幢幢高樓如雨后春筍般撥地而起。而正是這一幢幢高樓的落成,那些從大山深處搬遷下來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才真正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溫馨家園,從今往后開始嶄新的生活。

?

杜甫曾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遠在唐朝,詩人杜甫就有如此胸襟和氣度,其心系天下之境界自然撼動人心。

進入新時代,共產黨人更是心系群眾,響亮地提出,扶貧路上,一個也不能少。要切實做好貧困群眾的“兩不愁三保障”工作。簡潔來說,就是要保障貧困群眾的吃、穿、住、就學和就醫(yī)問題。

這些看似最基本、最簡單的需求,對于老百姓來說,卻是他們安身立命之根本。尤其對于昭通這種地處烏蒙山貧困片區(qū),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的革命老區(qū)、國家級貧困縣區(qū)來說,要解決這樣的問題也堪比上青天之路,一個字:難。

“再苦也要干,再累也香甜。”這是昭通當?shù)匾皇追鲐毟枨锏囊痪涓柙~。短短的一句話,卻真切的道出了昭通人不畏困難、攻堅拔寨的決心。

尤其對于那些失去了生存條件的高寒貧困山區(qū),易地搬遷,顯然是一條挪窮窩、斷窮根的最好辦法,沒有之一。在這一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已經作過明確指示。從黨中央、國務院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都已經形成明確共識。實踐已經證明,易地搬遷,已經成為貧困群眾嶄斷窮路的最好辦法。

余家大沖,灑漁鎮(zhèn)聯(lián)合村山溝里的一小小村落。這里的人祖祖輩輩生活在距離灑漁集鎮(zhèn)十余公里的高山峽谷中,這里不通公路,運輸一直靠人背馬馱;這里土地瘦薄,只出產廉價的玉米和洋芋,常常是種一山坡,收一簍簍,農民群眾常年臉朝黃土背朝天,卻永遠吃不飯穿不暖;這里的民房都是土墻瓦房,好些人家的房子都是四五十年前老輩人修筑的舊房子,有的開了拳頭大的裂縫,有的墻體都歪歪斜斜,像是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住在這樣的房子里,不要說遮風擋雨,就連最基本的人生安全都無法保證。尤其昭通地處小江地震帶上,如遇一場地震,房屋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村里的孩子上學得走四五公里山路,每天來回近十公里,成天幾個小時的時間耗在路上。村里人看個病啥的,也得拖著帶病的身軀,蹣跚在崎嶇不平的羊腸小道上。

余家大沖有兩個村民小組99戶39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有75戶315人。

2017年1月23日,是余家大沖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日子,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李克強總然會來到村里。當天下午,李克強總理踏著坑洼不平的山路,來到了昭陽區(qū)灑漁鎮(zhèn)余家大沖自然村13村民小組,當他看到那些開了裂縫的房子中還住著人時,克強總理焦慮地說:“這房子確實不能住啊!”

隨后,總理又先后走進兩戶陰冷昏暗的土坯房。墻上依然開了裂縫,窗子用塑料布遮起來,但是不能擋住往里猛灌的風。此情此景,深深地觸動了總理的心,他果斷而動情的說:“一定讓你們盡快從大山深處搬出來!”隨后,李克強在村中院壩與村民座談。聽了群眾的心里話后,克強總理對隨行部長及省市負責人說,對于農村易地扶貧搬遷和城市棚戶區(qū)改造,要因地制宜、創(chuàng)新機制,個人、社會和政府共同努力,加快脫貧步伐。

有了總理的指示,地方黨委、政府領導心里終于吃下了定心丸,有了底氣。

2017年2月,余家大沖易地扶貧安置點思源馨居在交通便利、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的灑漁鎮(zhèn)聯(lián)合村正式啟動建設,總投資2259.76萬元,修建房屋101套11864平米。2017年12月31日前,7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喜遷新居。2018年1月,余家大沖全村99戶396名群眾全部搬入思源馨居。

新的安置區(qū)叫“思源馨居”。鎮(zhèn)黨委書記告訴筆者,之所以起這樣一個名字,就是表達全村群眾“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恩情。全村群眾心懷感恩,都說,沒有習近平總書記對貧困群眾的親切關情,沒有李克強總理親自到村里看望大家,共商脫貧大計,沒有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幫助,他們永遠只能望山窮,望山愁了,怎能過上今天的好日子。“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余家大沖群眾決不掉隊,一個也不能少。

今天的思源馨居,一排排小別墅整齊排列,家家戶戶用上了電視機、通了網絡、用上了自來水,小區(qū)內有涼亭,就連墻壁上,也畫上了鄉(xiāng)土氣息濃厚的墻體畫。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掙錢了,家中大都剩下老人和孩子,老人們早晚在小區(qū)的水泥路上散步,晚飯后還跳起了廣場舞,孩子們上學也很近,走幾分鐘就到了村小學,全村的老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yè)的幸福生活,個個眉開顏笑。

家住灑漁鎮(zhèn)聯(lián)合村思源馨居的群眾李家芬如今開起了小超市。李家芬老人對筆者說:“總理來到我們余家大沖,幫助我們搬下來。這一兩年大家養(yǎng)的養(yǎng)豬,養(yǎng)的養(yǎng)雞,打的打一點工。條件也好,平房也住上了。我開這個超市,再種一點地,生活就可以解決了。”

思源馨居群眾丁富榮說,搬遷后,小孩子十多分鐘就可以走到學校讀書,以前在老家上學要走一兩個小時,天都不亮就走起,如果下雪就無法去讀書,并且安置點的房子修得如此好,明亮寬敞還安全,小區(qū)環(huán)境也很好。

余安正一家5口人搬進思源馨居的新房后,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家的新房子是一幢120平方米的一層半小樓,設有三室一廳一廚一衛(wèi),樓上還有20多平方米的露臺可晾曬衣物。面對筆者,余安正高興得合不攏嘴:“我做夢都沒想到能搬在大平壩子生活,非常感謝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幫助。”在他的新家里,筆者看到,沙發(fā)、茶幾、液晶電視等家具擺放得整整齊齊,這與他搬遷前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余安正說:“以前住在距離安置點六七公里遠的大山上,破舊的土墻房墻體裂開,狹窄的山路又陡又險,每年雨季都會跨方堵路好幾次。最讓人操心的是娃娃讀書天天兩頭黑,早上5點多就打著手電筒出門,6公里山路要走兩三個小時。”

“從大山里搬出來,生產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余安正的妻子李世翠也禁不住插話說道:“老家的坡地種了150棵蘋果樹,空閑時候我在安置小區(qū)附近果園打零工,只要肯苦,一天100元,一個月收入2000元不是問題”。去年,丈夫余安正還考了駕駛證,家里東拼西湊買了一輛農用車拉運砂石料,一個月毛收入有6000多元。

“一定讓你們盡快從大山深處搬出來!”余安正夫婦還清晰地記得,2017年1月23日,李克強總理走路來到余家大沖,面對群眾說過的這句暖心話。今天,余家大沖群眾全部搬出大山,住進了思源馨居,過上了祖祖輩輩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如今的思源馨居,通過民主推選,組建了小區(qū)管理服務隊,有事大家一起議,有難大家一起幫,過上了安居樂業(yè)的幸福新生活。

聯(lián)合村黨總支書記賀煒告訴筆者,為讓余家大沖的群眾盡快過上好日子,灑漁鎮(zhèn)推出了“企業(yè)+基地+專業(yè)合作社+貧困戶”和“支部引領、能人帶動、群眾參與”兩種模式,發(fā)展特色養(yǎng)殖業(yè)。通過政府扶持,讓搬遷貧困群眾養(yǎng)豬、養(yǎng)雞、養(yǎng)蜂入股專業(yè)合作社,發(fā)展村級集體經濟,采取“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的方式,由村集體牽頭,成立村集體資產運營公司,集中流轉貧困群眾的土地,讓他們既能夠獲得土地租金收入,又可以就近打工獲得工資性收入,實現(xiàn)搬遷戶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過上好日子的目標。如今,思源馨居的村民每年入股分紅收入有2300元。通過就業(yè)技能培訓,有組織地外出務工84人,周邊打零工70余人,公益崗位就業(yè)2人。2019年年底,全村所有貧困人口將整體實現(xiàn)脫貧出列。

?

在昭陽區(qū)太平街道石渣河社區(qū),有一個移民安置小區(qū)格外引人注目。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直矗云宵。在高原的藍天下,顯得奪目而耀眼。不知情的人,還以為這是哪一家公司開發(fā)的新興樓盤,實際上,這是一個專門安置昭陽區(qū)易地安置群眾的一個小區(qū)。這個小區(qū)有一個溫馨的名字,叫幸福馨居。

?

這個安置點的優(yōu)勢十分明顯,旁邊就是省級昭陽工業(yè)園區(qū),在這里,搬遷群眾可以就近入園打工。而這一點,正是大多數(shù)搬遷群眾心里所擔心的,他們常常說,搬到城里,坐在這個滑石板上,站著也要用錢,坐著也要用錢,點個電燈,喝個水,用個煤氣啥的,哪一樣不要錢。因此,群眾的心里有恐慌和不安全感,這是十分正常的事。關鍵的是,作為政府,要給群眾打消這些顧慮,讓他們放心搬,能就業(yè),能發(fā)展。正是有了這樣的優(yōu)勢,昭陽區(qū)下定決心,陸續(xù)安置了蘇家院鎮(zhèn)、靖安鎮(zhèn)、灑漁鎮(zhèn)、炎山鎮(zhèn)、田壩鄉(xiāng)5個鄉(xiāng)(鎮(zhèn))58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2477人。搬遷的目標也十分明確,那就是做到“搬得出、穩(wěn)得住、持續(xù)能致富、群眾較滿意”。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昭陽區(qū)在安置點配套建設了就業(yè)、教育、衛(wèi)生、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讓群眾能就業(yè),有學上,能就醫(yī),生活方便,讓這些從大山里搬出來的群眾真正實現(xiàn)了“農民變居民、務農變務工、農村生活變城市生活”。

?

孫朝萬,這個來自炎山鎮(zhèn)大溝村的村民小組長,老家坐落在一個滑坡體上,每年一到雨季,全家人都心驚膽顫,生怕啥時來一場大雨,讓自家的村莊淹沒在泥石流中。要不是昭陽區(qū)委、區(qū)政府下定決心對大溝村的23戶群眾實施整體搬遷,那孫朝萬和他的鄉(xiāng)親們,不知還要擔心到什么時候。

當然,搬遷,群眾也是有顧慮的,就連孫朝萬本人,也一樣擔心搬到這幸福馨居,自己到底還能不能找到工作,能不能養(yǎng)活一家人,他的心,也是七上八下的。當孫朝萬帶著這樣的擔心來到幸福馨居實地參觀了解情況后,知道政府一直在幫助搬遷群眾解決就業(yè)的問題,還開辦了電工、電焊、烹飪、縫紉技術培訓班時,孫朝萬感到了從來沒有過的踏實感。

搬。不用再猶豫了。孫朝萬說服了眾鄉(xiāng)親,帶領著他的老鄉(xiāng)們,于2018年7月,舉家搬進了幸福馨居,并組織群眾參加了各種技能培訓。

孫朝萬感動地告訴筆者:“搬到這里很好,因為到外面去打工還是不方便,政府讓我們參加培訓,培訓完了就去工業(yè)園區(qū)上班。在我們那些廣種薄收的地方,種一山坡,收一籮籮,每年就是收得兩三千斤洋芋,管得兩三千元錢,喂一個豬,過年宰了就沒有什么了。現(xiàn)在我們搬到幸福馨居,政府還組織我們培訓。我們也盡量給鄉(xiāng)親們做工作,動員大家到城里來,走出大山,造福后代。”

像孫朝萬這樣因易地搬遷而受益的貧困群眾還很多。

李升文,這個于2017年從金沙江畔田壩木廠村搬進幸福馨居的地道農民,曾因手部受傷,不便外出務工,一度思想消沉,煩躁不安。搬到幸福馨居后,李升文踴躍報名,參加了區(qū)易地辦在幸福馨居舉辦的技能培訓班,并成為第一批進入立時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務工的搬遷群眾。由于他勤學苦練,長進很大,公司又選中他派到廣東參加深度培訓,讓他很快成為了公司的熟練員工。如今,李升文不再恐慌,他通過政府幫助、企業(yè)培訓、自己努力,終于找到了一份穩(wěn)定的收入。

面對筆者,李升文抑制不住發(fā)自內心的喜悅,他說:“比起在田壩老家種地,現(xiàn)在好多了,收入有保障,孩子上學也近,生活條件好多了,沒得說了。”

?

2019年5月26日,筆者來到昭陽區(qū)田壩鄉(xiāng)和炎山鎮(zhèn)走訪易地搬遷貧困戶。

?????田壩鄉(xiāng)位于金沙江南岸的陡坡上,說是陡坡,其實不夠準確,因為放眼望去,山高聳,崖巍峨,路艱險,還缺水。照說,這樣的懸崖峭壁上,是不能再住人的了,早已經喪失了生存條件。幸好,在當?shù)攸h委、政府的引導下,農民群眾種上了滿山遍野的花椒。沿路蜿蜒而下,一棵棵花椒樹像一個個衛(wèi)兵樣向我們行注目禮,忍不住要下去親手摸一摸那一顆顆嬌嫩的、綠油油的花椒。在昭通,田壩、炎山沿金沙江這一帶的花椒,因其特殊的干熱河谷地帶的獨特氣候,生長的花椒顆粒飽滿,又麻又香,每年成為外地客商爭相搶購的“金花椒”,外地人俗稱“金江花椒”。

習近平總書記在魯?shù)榈卣鹬貫膮^(qū)龍頭山鎮(zhèn)調研時,曾稱贊龍頭山鎮(zhèn)的青花椒是“小小花椒樹,致富大產業(yè)”。給昭通群眾發(fā)展花椒產業(yè)注入了強勁動力。

????與龍頭山花椒品質相似,同為干熱河谷地帶的花椒,金江花椒也一直為世人稱道,購銷兩旺,價位走高,每公斤可賣90元左右。在金沙江沿線的田壩、炎山、碼口一帶,每戶人家多者種有幾畝,少的也有幾棵。照說是可以讓當?shù)厝税l(fā)家致富了,可是田壩、炎山沿江一帶,石漠化嚴重,干旱缺水,人多地少,現(xiàn)有的資源已經遠遠滿足不了當?shù)厝罕姷纳嫘枰恋刭Y源、自然資源與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嚴重不匹配,成了一對嚴峻的矛盾。

我們驅車從昭通城出發(fā),經過大山包鎮(zhèn),道路就開始險峻起來,雖是水泥路,但窄,彎多路險。在連綿的大山上蜿蜒蛇行,心是一直懸著的。看著前方的萬丈懸崖,格外緊張,直冒冷汗,生怕車子稍有閃失,沖下深淵。繞了不知多少道彎子,我們來到了位于山腰上的田壩鄉(xiāng)集鎮(zhèn)下約三公里地的水屯村。從水泥路叉上一條泥土路,兩邊全是花椒林,幾戶人家的土墻瓦房掩映在花椒林中。與集鎮(zhèn)周邊那些林立的小洋房相比,顯得寒磣了很多。據(jù)鎮(zhèn)干部介紹,水屯村集中了易地搬遷的好幾家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一處緩坡上,我們走進田壩鄉(xiāng)水屯11組的李連平家,他家有5口人,平時妻子在家務農,男主人幫人打水泥板,掙點零花錢,他家屬于易地搬遷對象,將于2019年10月30日前搬入位于昭通城郊十余公里的紅路二期安置點。

進得一道院門,只見左邊一幢土坯房,青瓦蓋頂,黃泥舂的墻,那墻體斑斑駁駁,泥土脫落,顯露出無數(shù)碎石,像墻體長出的青春痘,十分刺眼。進門,是一間廚房,打了一眼灶,墻體也常年被火煙熏得黑漆漆的,灶旁邊擺著幾個鍋碗,倒也收拾得整整齊齊。左側是一間新修的水泥平房,一層,約三十平方,不大,靠外面的一間,擺放了兩張小床,床上的被褥有些零亂,兩小孩子站在門邊,大的男孩十來歲的樣子,小的七八歲大小,李連平的老婆是個四十來歲的女人,臉上添了不少皺紋,一米六左右的個頭,有些靦腆地歪靠在正堂屋外的右墻角。交談中得知,她家大的一個兒子在田壩鎮(zhèn)上的小學讀書。這是一個十二歲的小男孩,一副憨態(tài)可拘的樣子,黑豆似的大眼睛斜望著眼前的一群干部,萌萌的,有些不知所措。當問他是否想搬進城讀書時,大兒子有些不好意思。看了一眼他的媽媽后,從微笑中擠出一個字:“想” 。女主人面帶難色,說道:“就怕搬到滑石板上,吃不上穿不上啊。”

在場的昭陽區(qū)委領導就斬釘截鐵地說道:“大姐,這個你就不要愁了,習總書記提出的‘兩不愁三保障,’就是要保障好你們的吃穿的,不僅吃穿,連你們娃娃上學就醫(yī)這些,都要有保障的。我給你家算算賬,你家5口人,人均6000元產業(yè)發(fā)展資金,就有30000元,可以入股到蘋果種植企業(yè)分紅。還有5萬元小額信貸,也可以入股到企業(yè)分紅。政府給你們家分一套價值50萬元的公寓,孩子可以就近入學,接受更好的教育,你們夫妻倆,趁年輕,還可以進入蘋果園打工掙錢,這樣好的條件為什么不搬。你就準備下,下半年搬家吧!搬出大山,你家娃娃就可以到城里讀初中了,一代人吃苦,后輩人沾光的好事,哪里去找。”

女主人聽這話后,一臉的茫然,有些半信半疑的樣子。但從她的眸子里,又透出了一絲絲的光亮。她也許是真信了。

在炎山鎮(zhèn)大沱村十組,映入眼簾的,是錯落有致的一個個小小院落,一片片瓦頂?shù)耐翂姆砍休d著縷縷鄉(xiāng)愁,門前即是曾經奔騰不息的金沙江,后來因為下游修了溪洛渡水電站,尾水漫上來,成了高峽平湖。對面是四川雷波縣,高聳的群山,擋住了大沱人的視線。大沱村背后的山峰,更是一重接一重,要翻越這些大山去往昭通以外的世界,真是難于上青天。炎山鎮(zhèn)大沱村,也是昭陽區(qū)最西邊的村,離市區(qū)最遠,從金沙江邊開車進一趟昭通城,土路到炎山鎮(zhèn)得走一個小時,那路像是在陡崖上用筆畫出一條彎彎曲曲的細錢,危險極了,因是土路,在懸崖上開鑿,行車十分危險,要是外地駕駛員,根本就不敢往下面張望。以前,就發(fā)生過交通事故,我們經過時,還看到地上炸炮仗祭奠時留下的紅色的炮仗紙,那紙的顏色,仿佛就是那死者的鮮紅血液。那一瞬間,更是讓人覺得,這些地方的群眾,早該搬出這萬重大山了。

????大沱村的小廣場上,有兩棵大榕樹,一左一右,間隔百多米。那榕樹樹冠巨大,遮天蔽日。樹桿粗壯,需五六人合抱,中間凹槽處,還有人筑了蜂箱養(yǎng)蜂。這場景很像傳統(tǒng)經典電影里的鏡頭,村里的一些重要院壩會,就是在這里開的。平時,晚飯后,村民們也大都坐在樹下納涼。擺擺家長里短的閑話。日子就這么不緊不慢地過著。

張榮春家,就位于右側大榕樹下的一處小院。小院正門的泥墻開了一道門,院內外都打了水泥地皮,院內門外起了一個臺階,地板洗得干干凈凈,一塵不染,照得進人影。墻上掛著一些日常用具,墻腳豎著一些農具。看得出來,這是一戶很愛干凈的人家。在昭通市昭陽區(qū),有這樣一個特點,越是往海拔低的江邊走,這些地方的人家越是清爽干凈,是最見不得臟亂的。這也許跟金沙江邊干熱河谷地帶炎熱的氣候有關,如果衛(wèi)生條件差了,蚊蟲多,所以促成了當?shù)厝罕姁鄹蓛舻暮昧晳T,這一點,在昭通,都是公認的。

張榮春,這個看上去有些瘦弱的中等個頭的男人,今年56歲,全家4口人,2子,大兒子在外打工,小兒子剛考上成都科技大學。家中正是花錢的時候。張榮春又患有肝硬化,醫(yī)病也要花很多錢。老伴沒什么大病,不到六十歲,就已滿頭銀發(fā),瘦得風都吹得倒,看上去一臉愁容。他家也是易地搬遷地象,將于年底前搬入昭通城郊紅路二期安置點。

在農村,像張春榮這樣的家庭,因病、因學致貧,基礎條件較差,讓各級干部都很牽掛。市、區(qū)、鄉(xiāng)、村幾級書記都親自到過他家了解情況,給他們家打氣鼓勁,提供幫助。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家就將搬入新居,搬到城郊一處嶄新的居所,去過一種與大山深處完全不一樣的生活。他們家的兒子,也將大學畢業(yè)找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他們家的后代,也將從此過上城里人的生活,斬斷貧困的代際傳播。

這樣的美好愿景,不正是中國共產黨的責任、使命和擔當嗎?

?

易地搬遷安置,搬得出,是手段,穩(wěn)得住、能發(fā)展才是關鍵。

為了讓易地搬遷群眾掌握一定的就業(yè)本領,拓寬增收渠道,增強他們自主發(fā)展的能力,昭陽區(qū)從2018年12月開始,結合搬遷戶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需求和意愿,統(tǒng)籌整合公益性崗位、園區(qū)企業(yè)、單位物管、對口協(xié)作等資源,對全區(qū)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及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就業(yè)集中培訓。

為搬遷群眾提供區(qū)內、區(qū)外就業(yè)崗位1萬多個。僅2018年,遷入幸福馨居的貧困群眾勞動力有920人,就業(yè)824人,就業(yè)率89.5%,遷入幸福馨居的579名小學、初中和高中學生,全部安排轉入周邊中小學就讀,在安置地參加升學考試,確保與原城鎮(zhèn)居民同城同待遇,貧困戶搬遷后子女繼續(xù)享受教育資助政策。

對于炎山鎮(zhèn)松樂村群眾卯琴來說,2019年將是改變她家命運的關鍵一年,她家是2019年計劃搬遷對象,雖然安置點還在建設中,但她已經坐不住了。為了搬到安置區(qū)后能盡快適應,穩(wěn)定就業(yè),讓孩子有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卯琴提早報名,參加了第一期集中培訓班,并順利結業(yè),在立時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找到一份安穩(wěn)的工作。

????

2019年,昭陽區(qū)繼續(xù)擴大戰(zhàn)果,將在靖安、北閘、永豐等地建成靖安安置區(qū)、紅路安置區(qū)和永豐安置區(qū)。這是一個宏大的規(guī)劃,并將在2019成為現(xiàn)實。

建設中的靖安安置區(qū),可謂昭通易地搬遷安置區(qū)建設的大手筆。

靖安壩子,位于四川盤地向云貴高原抬升交界處。是四川方向進入昭通的第一塊平壩。這個長條行的壩子,四面高山圍繞,中間土地平曠,房舍錯落,灑漁河從壩子中間穿過,兩岸楊柳依依,田地縱橫,是昭通這個以山地為主、烏蒙山區(qū)難得的一塊風水寶地。

進入新時代,隨著扶貧攻堅戰(zhàn)的縱深推進,靖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發(fā)展?jié)摿Γ铝⒊鳖^,承擔了更為重要的戰(zhàn)略重任,易地搬遷移民安置任務,光榮地落在了靖安這塊厚重而美麗的土地之上。

?

為了讓住在大山上的貧困群眾也能分享到改革開放的紅利,為了確保啃下易地扶貧搬遷這個脫貧攻堅“五個一批”工程中最難啃的“硬骨頭”,昭通市、昭陽區(qū)以前所未有的魄力,提出了昭通中心城市“一城三區(qū)、若干小鎮(zhèn)、產城融合、城鄉(xiāng)一體”空間格局,著力處理好當前脫貧和長遠發(fā)展的關系,圍繞“山水田園城市”總體目標,在昭陽區(qū)靖安鎮(zhèn)選址建設跨縣安置區(qū),吹響了挪窮窩,斷窮根的建設號角。

?

靖安安置區(qū)主要承接跨縣安置大關、永善、彝良、鹽津、鎮(zhèn)雄5個縣、30個貧困鄉(xiāng)鎮(zhèn)、194個貧困村(其中深度貧困村134個)搬遷群眾10197戶43991人。

安置區(qū)位于靖安片區(qū)的腹心地帶,占地2176畝,總投資46.29億元,規(guī)劃“四縱四橫”的高密度交通體系緊密聯(lián)系老集鎮(zhèn)、易遷區(qū)安置居住區(qū)、馬鈴薯交易中心、冷鏈物流基地,配套二級綜合醫(yī)院1個、中學1所、小學2所、幼兒園4所、水廠1座,污水處理廠1座,垃圾處理場1座,燃氣門站1座。

安置區(qū)總建筑面積124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部分110萬平方米,配建商業(yè)14萬平方米(含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25平方米安置建筑面積中劃出每人1.5平方米,共計4.79萬平方米作為扶貧車間和配套商業(yè),同時確保人均居住面積可在20平方米以上),地塊容積率2.2、綠地率35%,住宅以17層高層為主,13層小高層為輔,建設178棟,10197套。確保2019年9月30日竣工驗收,12月底前搬遷入住。

?

“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圍繞“搬得出、穩(wěn)得住、能致富”的總體目標,昭陽區(qū)立足實際,按照“資產變股權、集體有股份、農民有收益”和“資產抵押、固定收益、股金分紅、務工收入”的思路,采取“龍頭企業(yè)+基地+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資產收益精準扶貧模式,引進陜西海升集團、江夏吉之匯、廣東億利等3家龍頭企業(yè),與區(qū)農投公司成立合資公司,投資2.5億元(區(qū)級平臺公司投資7500萬元,占股30%),建設萬畝蔬菜基地;充分利用靖安、青崗嶺片區(qū)最適宜馬鈴薯種植的天然優(yōu)勢,建設馬鈴薯優(yōu)質種薯擴繁基地1.5萬畝;加快推進中冷倉儲物流集團靖安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交易中心和扶貧車間、商業(yè)配套建設,讓5000余群眾通過土地流轉獲得收益900萬元,讓7550余搬遷群眾通過基地、交易中心、配套業(yè)態(tài)務工就業(yè),實現(xiàn)穩(wěn)定收益1.44億元;4286個搬遷群眾通過資產注入、占股分紅實現(xiàn)保底收益1500萬元;31415個搬遷群眾通過扶貧車間、商業(yè)配套增加收益8.2億元,確保搬遷群眾穩(wěn)定脫貧。同時,加大培訓和外出勞務輸出力度,開發(fā)提供公益崗位,不讓一個有勞動能力的搬遷群眾游離于務工就業(yè)之外。

?

在安置區(qū)建設的資金籌措方面,昭陽區(qū)也是費盡心力,確保了總投資46.29億元的籌措,其中:安置房27.07億元(按每平米造價不超過2550元進行控制),配套公共服務及基礎設施8.8億元,土方回填1.7億元,前期費用8.72億元。通過上級補助獲得資金27.33億元,缺余資金采取上級支持、多方籌措、昭陽區(qū)自籌等方式解決,確保安置區(qū)如期建成。

?

靖安安置區(qū)的規(guī)劃建設,也給當?shù)厝罕姷母墒聞?chuàng)業(y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

靖安鎮(zhèn)長寨村群眾李光云得知安置區(qū)建設胡蘿卜基地的消息后,主動配合鎮(zhèn)村兩級,流轉土地,并進入企業(yè)打工。他高興地說,原來在家里就種包谷、洋芋,一年除下墊本,沒有剩下多少錢,土地轉給企業(yè)以后,他幫基地管理一下工人,一個月收入1000多,并且打工地點離家近,除了打工還可以照顧家庭,一年下來收入一萬多元,比單純種地劃算多了。據(jù)了解,海升集團的水果胡蘿卜基地種植面積達2000畝,到七月采收季節(jié),用工量大的時候,按每畝用工10到15個人,整個基地用工人次預計20000到30000人。

?

靖安,原本只是一個個小小村落遍布的地道農村,當?shù)厝罕娨愿N洋芋、玉米為主,因為貧困群眾易地搬遷,近五萬人搬入這個原本靜寂的壩子,必然因為各縣群眾的入駐而帶來不同的思想和文化碰撞,促進經濟互融,發(fā)展相助,共同繁榮。扶貧車間、現(xiàn)代化農業(yè)種植,一些之前群眾沒有聽過的新鮮事,正在鮮活發(fā)生。

一個新興的區(qū),必將以其生機勃勃的暴發(fā)力,煥發(fā)出磅礴的生命能量。作為昭通一城三區(qū)之一翼,靖安,這座新興的山水田園新城,必將為昭通這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騰飛助力。


作者簡介



沈洋,70后,云南昭通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員。在《中國作家》《文藝報》《人民日報》等報刊發(fā)表作品百余萬字。已出版長篇小說《大救駕》等10余部。中篇小說《包裹》被改編為同名電影(編劇)。電視劇《鍛刀》文學原創(chuàng)作者之一。長篇小說《萬物生》被改編為同名電視劇(編劇)。魯迅文學院首屆西南作家班、首屆編劇高研班學員。中國文聯(lián)文藝研修院全國中青年文藝人才第九期編劇高研班學員。

來源:文學故鄉(xiāng)

審核:聶學虎   責任編輯:聶孝美
昭通新聞報料:0870-2158276 昭通新聞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昭通新聞報料:0870-2158276  
昭通新聞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審  核:聶學虎
責任編輯:聶孝美
標簽 >> 文學 
捐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