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wǎng)
2019-10-31 15:04往事因懷舊而變得更加凝重。多年后,當我從夢中再次指認那些依稀模糊的記憶時,我的腦子全然沒有那種熟稔和親切的感覺,有的就只是些滄桑和遙遠的回憶。
在這些回憶中,我最難忘、印象也最深刻的,該首推鄉(xiāng)村的露天電影。那是迄今為止在我記憶深處保留得最為完整、也最為鮮活的畫面。那時,也還沒現(xiàn)在的“鐳射”或比“鐳射”更為時尚一點的“家庭影院”。一般稍為殷實一點的人家,最多也只能擁有一臺收錄機一類的電器,但那也是令我們這些窮孩子們想入非非的事情。而且,只要征得別人的同意,我們也能夠空著肚皮,盯著這個有聲音無圖像的‘玩意兒’傻愣好一陣子。
可是次數(shù)太多了也不行,也還得看人家的臉色行事。因此我們最快樂、最幸福自由的時刻,其實是鄉(xiāng)村那些露天電影播放的時候,那才是比逢年過節(jié)還要刺激的事兒。只要獲悉在哪兒放映,我們通常是草草吃畢晚飯,然后也不管大人應允不應允,同意不同意,歡笑著就是一趟,三五個一伙相擁著來到露天電影場。
而總是好不容易才等到掌燈時分,像舉行盛大集會似的,借著雪白锃亮的燈光一看:嗨,黑壓壓的一片四處攢動的人頭——有站著的、走著的、坐著的或蹲著的;有拉家長或說人家閑言碎語的;還有一些明知看過這部片子,卻不愿主動放棄這個約會的最佳時機的……總之,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全都按照各種不同的姿勢,不分老幼尊卑貴賤地候著露天電影即將放映的時刻。
“開始放了吧……”請求聲、叫罵聲、激憤聲和口哨聲,四下響成一片。而只有這時,才會從放映機那邊傳來放映員“預謀已久”的聲音,“喂、喂,靜一下、靜一下,馬上開始放映。但在放映之前,先請某某學校校長講話……”這是慣例。一來,可起到傳播信息的效果。二來,也算是對出錢單位的一個回報。接著就是又臭又長的講話。學校領導當然免不了要宣讀一下“三好學生”或優(yōu)秀學生名單;是支書、村長的,則更麻煩。不是“計劃生育”政策,就是春耕秋收農(nóng)田水利工作部署;廠管會方面的,當然是“安全第一、生產(chǎn)第二”的老生常談。有三言兩語就爽朗結束的,當然就會贏得觀眾熱烈的掌聲。若有長篇宏論或滔滔不絕的,當然就免不了大伙兒的一頓臭罵。
終于放映了,好看的、精彩的,卻總是放在了第二場。待到看完第一場時,露天電影場上早已是東倒西歪,鼾聲如雷了。或許有那么幾個苦苦支撐的,銀幕上槍聲剛一響過就迅速地相互喚醒,然后就跟著電影上的主人公或生動情節(jié)繼續(xù)傷感或流淚,這是幸運的;如果天公不作美,管你看得起不起勁,一陣暴雨淋得你渾身盡濕。屋檐下能夠擁擠著觀看還算萬幸,如果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那就只有罵幾句了,罵到最終回到家還想著那場戰(zhàn)爭到底是誰勝誰負……
那是一個港臺明星和動作錄像都還沒有風行的年代。我們看的也大多是一些帶有時代鮮明特征和傷痕的片子。如《上甘嶺》《延河戰(zhàn)火》或《高山下的花環(huán)》等戰(zhàn)爭故事片;后來的幾年又漸漸有了一些新的轉型,開始有了武打片或暴力片。如《佐羅》《少林寺》《八百羅漢》《天下第一劍》,但比起那些曾讓我滿腦子軍事意識的戰(zhàn)爭片來說,它們遠遠要遜色得多。
我知道這個最初曾靠電影來傳播信息的村莊,今生和我有著不解的緣分。1996年工作以后,我省吃儉用買了一套“家庭影院”。然而可看的畢竟還是很少,除了“溫習”一下先前已在露天電影場上看過的、那些經(jīng)過改裝的故事片之外,基本只看那些好萊塢大片,如《拯救大兵瑞恩》《美麗人生》或《莎翁情史》等,不過現(xiàn)在的電影再怎么精彩,我卻找不到多年前那種癡迷和熾熱的感覺。
這種多元混合的感覺,我相信今生有且僅有這么一次。
作者:阿傳丨配圖來源于網(wǎng)絡